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茶食文化在核桃壩四品君
來源 :文旅匯報 | 記者 :管人龍 | 時間 :2020-08-24 | 408 瀏覽 : | 分享到:
說到核桃壩村,必須得提起一個人,他就是曾受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先後接見該村的老支書記何殿倫。核桃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曾是出名的貧困村。因無水灌溉,土壤貧瘠,糧食產量低,溫飽問題無法解決。當地有一首民謠是這樣說的:“核桃壩,幾道彎,十年就有九年幹,頓頓吃的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座山,小夥一心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可以想像當時農民們的生活條件是十分艱苦的。
“種下搖錢樹,財富自然來。”核桃壩在老支書何殿倫的帶領,在貴州省舊茶科所的支持下,率先在非耕地上試種茶葉,試種成功後,由黨員帶戶推動種茶,核桃壩村百姓依靠茶業發展,逐漸走出貧困,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環境。曾當選為黨的十四大代表的他,先後被評為全國勞模、中國茶業界十大風雲人物,並以其為原型拍攝的電視專題片《老茶農》在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播出。



《伍、產業篇》


一、茶食文化在核桃壩四品君


豔陽高照的天氣,如沐秋高氣爽之境,

尤其在體驗了人間仙境後,腦袋還停留在龍鳳村的田家溝的農家樂。


經雷處長邀約及蘭馨金老大的陪同,車子經過一排排房舍,

突然轉進一座視野遼闊的大廣場,車子停在黔北民居建造的大型"綠翠"城堡。


城堡前廣場有千壺圖、制茶銅雕及樹形藝術群,

一時童心性起淘氣的到處把玩。


來到何殿倫先生紀念銅像前,好奇的趨前細看碑文,

方知這裡核桃壩村曾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一段奮鬥歷史。


說到核桃壩村,必須得提起一個人,

他就是曾受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先後接見該村的老支書記何殿倫。


核桃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曾是出名的貧困村。

因無水灌溉,土壤貧瘠,糧食產量低,溫飽問題無法解決。

當地有一首民謠是這樣說的:

“核桃壩,幾道彎,十年就有九年幹,頓頓吃的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座山,小夥一心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

可以想像當時農民們的生活條件是十分艱苦的。


“種下搖錢樹,財富自然來。”

核桃壩在老支書何殿倫的帶領,在貴州省舊茶科所的支持下,

率先在非耕地上試種茶葉,試種成功後,

由黨員帶戶推動種茶,核桃壩村百姓依靠茶業發展,

逐漸走出貧困,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環境。


曾當選為黨的十四大代表的他,先後被評為全國勞模、中國茶業界十大風雲人物,

並以其為原型拍攝的電視專題片《老茶農》在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播出。


如今,核桃壩村更享有“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 的美譽。


位於湄潭縣城東北角,是湄潭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示範點。

核桃壩8000畝的茶園雖面積不算多,

主要由四品君茶業公司以“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發展名優茶生產,

主要產品有“四品君”品牌的湄潭翠芽、毛尖、毛峰、紅茶、湄江翠片、香茶等系列產品。


為了提供旅客體驗,可以在園中採茶、瞭解茶文化有關知識,

觀賞茶藝表演,還可在茶葉加工廠觀看茶葉製作過程,

充分享受生態休閒旅遊、農業體驗旅遊的最大樂趣。


這猶如散珠落玉般鑲嵌在山林間的生態茶園,

創造出了一個“茶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家園。

《求是》雜誌曾經評價為“這是中國地表深度開發最早成功的典型”。


中國工程院首位茶學院士陳宗懋在參觀了湄潭茶鄉尤其是核桃壩生態園之後,他說:

“這是我走過全國很多茶區都沒有看到的林茶相間的生態環境。”

他認為,這樣的茶園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

繼前輩們的妙語如珠般讚美聲不絕於耳,

我也來一段"缺外地代理商不? "想到此不禁會心一笑。


這裡滿山是茶園青翠,走進"茶堡"滿目是詩畫般藝術石雕,

正中紅色大字就是"四品居";

來到茶展品大廳有各式各樣的茗茶,

一旁美麗的茶藝師猶在表演滿耳婉轉"奉茶歌"。


透過拱門看見書台後的湄潭藝術家群的膾炙墨寶,

或山水、或林竹、或魚蝦,

視線頓停在張順錄老師的書法墨蹟及唐官鏞老師的牧童牛群,

突然覺得畫面如欲奪框而出之境,徐徐如生,美哉!


如在墨蹟中醒來,耳際傳來催促用餐的聲音,

伸個懶腰如牧童剛被吵醒般,不情願的離開"茶展藝廳"。

來到包廂,裡面呈設簡易中國風的桌椅,

但我卻被另一扇門外的鴨鵝聲音吸引,

推門過去卻是鄉村的景致,

原來山坡上面有花朵池塘,

池塘邊有小橋流水,

有養鴨鵝人家,

放眼望去盡是茶海山嵐。

心想此居主人,必是風雅居士。


再進屋內已是滿桌豐盛美肴,當主廚聽到招喚接待遠到客人,親自前來介紹每盤典故時,

霎那時讓我驚喜連連,盡是茶湯、茶食、茶點、茶酒、茶面的茶飲食文化,

加上小吃已經迭上第二層,

我連連說到"太多了",感謝如此的接待。


美在甚少辣食物、

美在山菜美味、

美在茶煲肉鮮味、

美在湯中有茶香味、

美在饅頭嫩的口感,

可說是美不勝言,來者不拒。


後來才知道,貴州"吃的文化"就是豐及滿,

乃餐餐要有餘,代表主人的誠意,

讓客人噸噸飽食,不能盤盡剩餘。


望著滿桌佳餚只吃一半,不自覺脫口說出"可不可以打包",

眾人哄然笑聲將我拉出包廂。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