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第五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來源 :福建省政府 | 記者 :編輯室彙整 | 時間 :2021-09-09 | 466 瀏覽 : | 分享到:

第五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意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保護是指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本真性或者原真性,尊重其歷史原貌,對代表性專案進行真實的記錄、保護、傳承和傳播,不得歪曲或濫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對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全面保護。由於年代的久遠和環境的變化,原來的技藝、內容和表現形式漸漸流失,需要進行整體性保護;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生產離不開物質和場所,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場所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性保護。二是對特定區域進行整體性保護,既要保護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也要保護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規劃》第六部分《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對此作專項規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是指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口傳心授等方式世代相傳而保留下來,以人為載體、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傳習中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要不斷挖掘、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線索。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進行。

  (二)要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瞭解和掌握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狀況、生存狀況及存在問題,及時向社會公佈普查結果。

  (三)用文字、錄音、錄影、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建立檔案,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實物圖片、資料複製件等,應當匯交同級文化主管部門。文化主管部門要建立檔案及相關資料庫,除依法應當保密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資料資訊應當公開,便於公眾查閱。

  (四)對普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研究,對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要採取措施進行保護;對需要傳承的,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支持傳承;同時要有計劃地分期分批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境外組織或個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要按照有關法律規定進行;要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

  繼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體系,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一)文化主管部門要貫徹落實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的相關條例,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嚴格評審工作,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審標準和工作機制,客觀、公正評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按期公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立國家、省、市、縣(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保護好行政區域內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至2025年,閩南三市爭取新增50個項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爭取2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保護單位應當履行保護職責:全面收集該專案的實物、資料,並登記、整理、建檔;為該項目的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有效保護該專案相關的文化場所;積極開展該專案的展示活動。

  (四)文化主管部門、有關保護單位要採取因地制宜、因類制宜的針對性保護措施,對傳統表演藝術類的項目,要挖掘、整理傳統劇(節)目,及時搶救老藝人絕技及其代表性劇(節)目;對傳統技藝類專案,要重點保護該專案整個工藝製作流程;對瀕危專案要採取文字記錄、錄音錄影、資金扶助、培養傳承人等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對已經消亡的專案,要進行記錄研究。下表所示,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主要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瀕危專案可根據專案變化情況增減。

專欄6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0項)

專欄6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0項)

類別

項目名稱

級別

地區或單位

傳統音樂(4項)

南靖四平鑼鼓樂

省級

漳州市

晉江深滬褒歌

省級

泉州市

德化山歌

省級

德化縣

漳州哪吒鼓樂

省級

漳州市

傳統舞蹈(2項)

浦南古儺

國家級

漳州市

泉州踢球舞

省級

泉州市

傳統戲劇(5項)

詔安鐵枝戲

省級

漳州市

南靖竹馬戲

省級

漳州市

打城戲

國家級

泉州市

閩南皮影戲

省級

廈門市

鐵枝木偶戲

省級

漳州市

曲藝(2項)

答嘴鼓

國家級

廈門市

廈門方言講古

省級

廈門市

傳統美術(6項)

漳州木版年畫

國家級

漳州市

永春紙織畫

國家級

泉州市

泉州妝糕人製作技藝

省級

泉州市

泉州江加走木偶頭雕刻

國家級

泉州市

漳州木偶頭雕刻

國家級

漳州市

泉州李堯寶刻紙

國家級

泉州市

傳統技藝(11項)

安溪藍印花布

省級

泉州市

廈門珠繡手工技藝

省級

廈門市

東山黃金漆畫技藝

省級

漳州市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國家級

泉州市

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省級

泉州市

泉州傳統竹編工藝

省級

泉州市

泉州金蒼繡技藝

省級

泉州市

泉州錫雕技藝

省級

泉州市

福船製造技藝

省級

泉州市

漳繡技藝

省級

漳州市

漳窯(米黃色瓷)傳統製作技藝

省級

漳州市

(參閱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分佈圖)

  (五)有關保護單位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檔案,對專案進行動態的定期跟蹤調查,記錄其變化情況並研究分析,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六)各設區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組織有關單位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規劃,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予以保護;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保護規劃未能有效實施的,要及時糾正處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未履行保護承諾、出現問題的,視不同程度給予警告、嚴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護單位資格。

  (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關的調查研究、搶救性記錄和保存、傳承活動、理論及技藝研究、出版、展示推廣、民俗活動等支出的項目補助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鼓勵和支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保護工作給予資助。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保護

  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徵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綿延不絕的核心,加強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

  (一)文化主管部門要貫徹落實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的相關條例,制定有關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標準,客觀、公正評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按期公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切實有效的傳承機制。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

  (三)文化主管部門、有關保護單位要採取有效措施搶救瀕危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收集代表性傳承人的作品、實物,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個人檔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定期培訓,明確傳承人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四)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要開展傳承活動、制定傳承計畫,培養新的傳承人。有關部門、保護單位要支援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工作,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對高齡和無固定經濟來源的代表性傳承人,可發放一定的生活補貼;對學藝者採取助學、獎學等方式,鼓勵其學習、掌握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成為後繼人才。

  (五)文化部門要以免費或優惠的方式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提供文化館、群藝館、博物館、文化站的專題展室以及公共文化場所作為傳習場所。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專用的傳習場所。

  (六)政府、有關部門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和群眾性節日活動,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文化遺產日和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等各種活動,參與對外、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活動。

  (五)文化主管部門對有突出貢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給予表彰、獎勵;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規定義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重新認定該專案的代表性傳承人;喪失傳承能力的,可以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採取措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必要的資助經費,資助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

  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建設

  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傳承、傳播的最大特點在於群眾的普遍性和自覺性,特別是遍佈城鄉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團體,對閩南文化的傳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傳習團體進行合理引導和規範提升,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是建立群眾性文化傳承、傳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一)文化主管部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建立傳習中心、制定傳承計畫,開展傳承活動,擴大傳承隊伍。

  (二)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團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依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和傳承場所,展示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三)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機構場所、古民居、古建築等作為傳習場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展示活動。

  (四)發揮政府和社會力量,對有困難的傳習中心給予傳習場所租借或修繕的經費資助。

  (五)對已經開展傳承工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團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採取措施進行引導、規範、扶持。在規劃期內將扶持300個傳習中心。

  下表所示,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首批扶持的125個傳習中心。

專欄7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首批扶持的傳習中心(125個)

專欄7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首批扶持的傳習中心(125個)

泉州(70個)

燈謎(1個)

石獅市燈謎協會(蘇榮燦、林清富、林志攀)

陳三五娘傳說(1個)

洛江區陳三文化室(黃九成)

南音(6個)

泉州師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黃淑英、吳彥造、夏永西、李白燕、曾家陽、王大浩、吳璟瑜、周碧月、丁世彬)、泉州南音樂團(黃淑英、曾家陽、王大浩、李白燕、周碧月、吳璟瑜、周成在)、泉州府文廟南音樂府(夏永西、蘇詩詠、楊翠娥)、鯉城區泉州南音研究社(黃淑英、鄭芳卉)、南安市南音協會(鄭榮闊、呂俊哲)、安溪霞苑弦管等閒閣(陳  練)

泉州北管(1個)

泉港區山腰街道文化服務中心(莊能宗、莊明加、莊志丁、劉宗民)

泉州拍胸舞(1個)

泉州第十五中學拍胸舞隊(邱劍英、李水星、楊清端)

梨園戲(1個)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許天相、曾靜萍、陳濟民、王勝利、蔡婭治、黃炳銅、吳幼清、林賦賦、張貽泉、紀國平、黃雪娥、魏少輝、吳明森、龔萬里、李秀嬌、陳美娜、汪照安、林蒼曉、李  紅、吳藝華、張純吉)

高甲戲(2個)

泉州市高甲戲劇團(顏培瓊、蘇燕玉、呂忠文、歐陽燕青、柯榮湘、邱長鎖、劉秀華、陳江峰、王祖平、陳娟娟、陳素萍、吳家松、肖月理、黃光榮)、安溪縣高甲戲劇團(王瓊芬、石福林)  

高甲戲(柯派)(1個)

晉江高甲戲劇團(賴宗卯、曾文傑、姚道成、陳淩香、盧文雄)

泉州提線木偶戲(1個)

泉州市木偶劇團(陳應鴻、陳志傑、林聰鵬、王建生、林文榮、夏榮峰、尤優雅、傅端鳳、沈蘇革、吳偉宏)

南派布袋木偶戲(2個)

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李伯芬、顏灑容、李勝奕、蔡美娜)、惠安縣掌中木偶戲劇團(楊麗瓊)

打城戲(1個)

泉州市打城戲傳習中心(吳天乙、洪球江、伍志新)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2個)

泉州江加走木偶頭(江碧峰)雕刻坊(江碧峰、江東林)、江加走木偶頭(黃義羅)雕刻坊(黃義羅、黃紫燕)

泉州花燈(3個)

泉州李堯寶刻紙、料絲花燈研究所(李珠琴、黃麗鳳、李嬋娟)、泉州吳氏花燈工藝有限公司(吳祖祥)、林守明父子花燈藝坊(林守明、林偉忠)、

惠安石雕(2個)

惠安縣新海峽石業藝術有限公司(王經民)、泉州豪翔石業有限公司(劉國文)

惠安木雕(2個)

惠安國明雕刻藝術園(鄭國明)、惠安縣九龍工藝美術有限公司(黃泉福)

泉州李堯寶刻紙(1個)

李堯寶刻紙研究所(黃麗鳳)

泉州妝糕人製作技藝(1個)

洛江區雙陽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張志勤、張麗水、張明生、張明鐵、蘇  梵)

永春紙織畫(1個)

永春縣義亭紙織畫工藝研究所(周文虎、周梅君)

泉州木雕(1個)

泉州市思木齋工藝品有限公司(盧思立)

布雕畫製作技藝(1個)

鯉城區大呈布雕藝術館(陳榮浩)

五祖拳(3個)

鯉城區山外山國術館(徐清輝、黃天祿、張曉峰)、泉州少林寺(釋常定)、永春怡雲武術研究會(蘇瀛漢)

泉州獅(2個)

鯉城區霞鷹武術館(黃天祿、黃清江)、石獅市盧厝獅陣武術館(楊式取、盧武定)

南安蛇脫殼古陣法(1個)

南安市桃源育英武術館(傅子嘉、傅賽蓉)

俞家棍(1個)

泉州俞大猷少林國術館(蔡金星、蘇德來)

永春白鶴拳(1個)

永春白鶴拳翁公祠武術館(潘成廟)

德化瓷燒制技藝(6個)

德化縣蘇清河藝瓷苑(蘇清河)、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柯宏榮)、蘊玉陶瓷雕塑藝術研究所(蘇玉峰)、德化縣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邱雙炯)、德化三羊陶瓷研究所(楊劍民)、德化坤恒工藝品有限公司(柯國鎮)  

福船製造技藝(1個)

泉港區圭峰古船模製作有限公司(黃宗財、黃仁德)

晉江水密隔艙海船製造技藝(1個)

晉江職業中專學校(陳芳財、楊良盾、蘇仁疊、陳著純)

鐵觀音製作技藝(3個)

安溪岐山魏蔭茗茶有限公司(魏月德、魏雙全)

八馬茶業有限公司(王文禮、王福隆)、安溪縣城廂茶都雙算茶行(陳雙算)

清源山茶製作技藝(1個)

泉州市茗山生態茶果場(陳文山)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1個)

泉州市古建築工程公司(蔣欽全)

竹藤編技藝(1個)

安溪聚豐工藝品有限公司(黃連福)

安溪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1個)

安溪成珍食品有限公司(林國基)

永春漆籃技藝(1個)

永春龍水漆籃有限公司(郭金鏢、郭從針)

泉州錫雕技藝(1個)

泉州連發藝品有限公司(楊峰岩、楊峰峪)

泉州金蒼繡技藝(1個)

泉州錦繡莊工藝品有限公司(林秀清)

泉州春生堂釀酒技藝(1個)

泉州春生堂酒廠有限公司(林育民、林舒懿)

泉州楊氏戲劇道具製作技藝(1個)

泉州楊氏戲劇道具製作室(楊長生)

晉江靈源萬應茶製作工藝(1個)

泉州市靈源藥業有限公司(吳國卿)

酸茶製作技藝(1個)

泉州市豐山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楊約金)

惠安女服飾(1個)

惠安縣文化館(詹國平)

蟳埔女服飾(1個)

豐澤區文化館(黃  晨)

安海嗦囉嗹習俗(1個)

晉江市安海職業中專學校(顏昌瑞)

閩台東石燈俗(1個)

晉江東石鎮文體服務中心(蔡尤資)

南安英都拔拔燈(1個)

南安市英都鎮文體服務中心(廖榕光)

泉州歌訣(1個)

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泉州市機關幼稚園(傅孫義)

閩南民間藝術傳習(1個)

泉州藝術學校(蔡炳漢、顏培瓊、許天相、洪球江、邱長鎖、劉秀華、夏榮峰、黃雪娥、張貽泉、王大浩、尤優雅)

閩南民間舞蹈藝術傳習(1個)

泉州市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邱劍英、李水星、楊清端)

漳州(39個)

南音(3個)

東山縣銅陵禦樂軒南音社(楊桔平、張福祿)、龍海市程溪下莊村南音社(盧炳全)、漳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劉修槐)

歌仔戲(1個)

漳州市薌劇團(鄭秀琴、吳茲明、鄭婭玲、洪鎮平、楊月霞)

漳州布袋木偶戲(1個)

漳州市木偶劇團(莊陳華、陳錦堂、陳炎森、朱亞來、蔡柏惠)

漳州木偶頭雕刻(3個)

徐竹初木偶藝術館(徐竹初、徐聰亮、徐強)、福建省藝術學校龍溪木偶班(許桑葉)、福春堂(楊亞洲)

漳州木版年畫(1個)

漳州顏文華木版年畫館(顏仕國)

東山歌冊(2個)

東山歌冊碼頭社區歌冊演唱隊(蔡婉香、黃春慧、張麗卿、謝溪添、林如東)、東山歌冊桂花社區歌冊演唱隊

漳浦剪紙(6個)

陳秋日剪紙傳習中心(陳秋日)、漳浦縣文化館、高少蘋剪紙傳習中心(高少蘋)、張崢嶸剪紙傳習中心(張崢嶸)、游金美剪紙傳習中心(游金美)、歐陽豔君剪紙傳習中心(歐陽豔君)  

漳州錦歌(1個)

漳州市薌城區西橋小學錦歌傳習中心(王素華)

東山黃金漆畫技藝(1個)

福建省東山縣工藝美術廠(謝少藝)

東山剪瓷雕工藝(2個)

東山博物館(孫志強)、詔安沈氏家族藝圃(沈振祥、沈振南、沈振擇)

漳州八寶印泥製作技藝(1個)

漳州八寶印泥廠(楊錫偉)

漳州蔡福美傳統制鼓技藝(1個)

漳州市蔡福美工藝品有限公司(蔡志強)

漳州片仔癀製作技藝

(1個)

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陳佩嬌、戴俊偉、魏騰雲)

南靖竹馬戲(2個)

南靖縣金山鎮表演隊(何孝智、林朝元)、漳浦縣薌劇團(何孝智)

東山宋金棗傳統製作技藝(1個)

東山縣蜜果廠(張振成)

詔安鐵枝戲(2個)

東山新藝鐵枝木偶劇團(陳銀髮)、詔安縣怡梨香劇團(吳崇耀)

南靖四平鑼鼓樂(1個)

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四平鑼鼓隊(吳炎祥)

漳窯(米黃色瓷)傳統製作技藝(1個)

漳州市民間古瓷工藝研究所(林俊)

漳州刺繡(1個)

漳州刺繡廠(陳鐘輝)

漳州南詞(1個)

漳州霞東鈞社(蘇水泉、蔡錦波)

彩紮、刺繡(1個)

詔安縣慶源號彩綢莊(林福經、林養生)

東山金木雕技藝(1個)

東山金木雕作坊(沙濤松、陳友梅、陳坤、陳平、許慶石)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1個)

東山海船釘造船工廠(吳桂德、吳友、吳九秋、吳添才)  

漳州哪吒鼓樂(1個)

漳州市薌城區打錫巷文衡殿鼓樂隊(蔡國明、陳維昌、王海西、林濟民)  

東山海柳雕(1個)

東山海柳雕作坊(沙清河、陳卓卿、陳科、林友源、陳佛順、林湧春、林金春)  

漳台大鼓涼傘舞(1個)

漳州市薌城區文化館(沈龍發、沈井水)  

廈門(16個)

南音(1個)

廈門市南樂團(吳世安、王秀怡、洪明艾、胡明炮、陳美瑜、謝國義)  

高甲戲(1個)

廈門市金蓮升高甲戲劇團(林英梨、紀亞福、陳炳聰、洪東溪、林麗雅、洪慶濱、吳晶晶)  

歌仔戲(1個)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紀招治、陳志明、洪東溪、林麗虹、莊海蓉、蘇燕蓉)  

閩南童謠(1個)

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林玲)

答嘴鼓(1個)

廈門市曲藝家協會(陳清平、楊敏謀、李小航、尤國棟、洪明吉、蔡紹琪)  

廈門漆線雕技藝(1個)

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蔡水況、蔡彩石羨、王志強)  

廈門方言講古(1個)

廈門市方言講古小組(范壽春、盛富泰、汪宗輝、邵鼎輝)  

廈金宋江陣(2個)

廈門同安區汀溪鎮造水三甲村宋江陣表演隊(王文藝、江開良)、翔安區內厝鎮趙崗村宋江陣表演隊(石水加、陳仁忠、李土鍋、王文默)  

新垵五祖拳(1個)

廈門市海滄區新垵村武術館(邱武耀、邱大昕、邱靖娜、邱志剛、邱明全)  

廈門同安車鼓弄(1個)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鎮溪邊街表演隊(卓來治)  

廈門翔安拍胸舞(1個)

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拍胸舞表演隊(黃欲國、黃呆)  

蓮花褒歌(1個)

同安區蓮花鎮小坪道地村褒歌演唱隊(洪參議)  

廈門珠繡手工技藝(1個)

廈門正人珠繡技藝傳習中心(謝麗瑜、楊淑媛、王玉瓊、林玉黎)  

歌仔說唱(1個)

廈門市集美區文化館(林賜福、陳令督、張月萍、林惠真、陳寶珠)  

閩南皮影戲(1個)

閩南皮影戲演出隊(莊晏紅)

(參閱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首批扶持的傳承機構分佈圖)

  五、支持群眾舉行積極有益的民俗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於民俗。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慶的文化傳承功能,組織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要支持群眾依法舉行有益的民俗活動。

  (一)重點保護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歲時節日,支持民眾開展民俗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民族文化精神。

  (二)支持民眾舉行生日、婚禮、壽誕、入學禮、成年禮、拜師禮等傳統人生禮俗活動,繼承尊老愛幼、崇文重教等優良傳統。

  (三)支持民眾開展兩岸祭祖和民間信俗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促進鄰里和諧和祖地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

  (四)維護民俗與民間表演藝術的生態鏈,將民俗活動與傳統戲劇、曲藝、音樂、舞蹈、遊藝和體育等活動結合起來保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

專欄8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傳統民俗活動表

專欄8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傳統民俗活動表


時間

(農曆)

民俗活動內容


正月

初一:“開正”、祭祀祖先;初二:女兒回娘家;初三:家祭祖先;初四:接神;初五:迎財神;初六:三平祖師公祭典;初九:玉皇誕辰(“天公生”)、南安英都“拔拔燈”民俗活動、同安朝元觀活動;十一:漳州龍文區藍田鎮檀林“吃福”;十三:關聖帝君誕辰、“開漳聖王巡安”、南靖竹馬戲表演活動;十五:各地鬧元宵、上元祭祖、泉州天后(媽祖)宮“乞龜”習俗;漳浦沿海“穿燈腳”、同安“蓮花褒歌”、東石數宮燈、龍海林前伽藍藥王巡社與漢佘潑水節、長泰岩溪珪塘葉氏族人舉行“三公下水操”   、同安呂厝裝甌祭祖習俗;廿九:泉州東海蟳埔媽祖“巡香”。


二月

初二:土地公生日;十二:“北山王”誕辰;十五:開漳聖王誕辰日;春二月祭祖。  


三月

三月節吃“潤餅”習俗;初三:泉州玄天上帝生日祭海神、洛陽橋民俗踩橋活動、廈門“三日節”祭祖先;初五:清明節墓祭祖先;十四:德化大卿宮“擺大龜”,供奉吳真人;十五:大道公生日,白礁慈濟宮、青礁慈濟宮舉行“慈濟宮吳真人誕辰祭典儀式”;廿三:媽祖生日,晉江東石天后宮信眾到泉州天后宮繞境進香,惠安洛陽雲莊村信眾往湄州島進香,   集美後溪霞城城隍廟廟會。


四月

初一:同安“走康王公”;初八:佛祖生日。


五月

初五:端午節,蚶江“閩台端午對渡習俗”;安溪湖頭祭江習俗;鯉城、晉江安海嗦囉嗹習俗;泉港沙格龍舟賽;廈門集美龍舟賽。  


六月

初六:“天晚節”祭祖敬老;十五:“半年節”,祭祖先並祀土地公;十八:馬巷元威殿池王爺誕辰;廿六:洋西山北“拾福份”   。







七月

初七:七夕;十五:泉港山腰搶“七星燈”民俗,山格、小溪舉行紀念“大眾爺”神像入壇儀式;十九:紀念戚家軍抗倭民俗。  

八月

十五:中秋節,閩南各地盛行博餅活動;廿二:郭聖王生日;廿六:同安祭孔;廿八:泉州城東祭“十班”。  

九月

廿三:馬公爺生日

十一月

冬至前廈門送王船;冬至前一天龍文區梧橋檀林威惠廟舉行“請祖”活動;冬至節祭祖。  

十二月

十六:尾牙;廿四:送神日(祭灶);除夕,泉州圍爐、跳火群。  

  六、加強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

  閩南地區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是臺灣同胞的原鄉祖地。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要發揮祖地文化優勢,搞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活動,提高祖地文化影響力,增強閩南文化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一)政府有關部門、有關保護單位要繼續抓好53個對台對外交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使更多的項目成為國台辦、文化部的重點對台文化交流專案,提升交流的品質。

  (二)不斷挖掘培育對台對外的交流專案,做到“一縣(區、市)一節”、“一村一品”,擴大對台對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範圍。

  (三)有關保護單位要通過兩岸共同祭祖、謁祖進香等活動,與臺灣進行村鎮對村鎮、祠堂對祠堂、宮廟對宮廟、團體對團體的“點對點”對接,深入基層交流。

  (四)政府有關部門要採取措施加強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舉行閩南童謠、閩南語歌曲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競賽、旅遊參觀等活動,不斷為傳承閩南文化、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五)政府和民間社團組織要利用華僑優勢,拓寬交流管道,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舉辦各種傳統文化藝術活動,提高閩南文化的可見度和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專欄9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對台對外主要活動一覽表(53項)

專欄9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對台對外主要活動一覽表(53項)

泉州(26項)

閩南文化節、閩台(石獅)端午對渡文化節、媽祖巡安文化節、泉州元宵節、閩台祭祖、國際南音會唱、國際木偶節、安溪茶文化節、永春佛手禪茶文化節、德化瓷文化節、惠安國際雕藝節、國際南少林武術節、威遠樓之夏戲劇節、兩岸文廟交流合作、中秋博餅、民間舞蹈比賽、中小學生南音比賽、講古比賽、美食文化節、石雕(惠安)工藝美術大獎賽、民間戲曲會演、閩台姓氏族譜和涉台文物展暨宗親懇談會、泉港沙格龍舟賽、閩南筍江文化節、晉江安海民俗文化節、南安廣澤尊王文化節。

漳州(13項)

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節、東山關帝文化節、南靖土樓文化節、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海峽兩岸三平祖師文化節、漳台族譜對接與祭祖活動、海峽兩岸燈謎節、詔安書畫藝術節、漳浦剪紙藝術節、華安奇石節、閩台乞龜民俗活動、海峽兩岸木偶藝術節、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節

廈門(14項)

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節、鄭成功文化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閩南語歌曲大賽、海峽兩岸南音展演、民間藝陣表演、元宵燈會、花車踩街、龍舟賽、閩南中秋博餅、民間婚禮、福德文化節、王爺文化節、孔子文化節

  七、支持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

  教育部門要繼續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畫、編入教材,建立從幼稚園、小學、中學、職業學院(校)到大學的教育傳承體系。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教師、研究人員共同編寫專業性和通俗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科學性和普及性有機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包括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教材以及教師參考書,在有條件的幼稚園、小學、中學裡推廣。

  (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進行協調,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進各級學校授課輔導、傳授技藝。

  (三)鼓勵支持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文化學院、廈門演藝職業學院、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以及泉州藝術學校、漳州藝術學校、漳州市天福茶學院等各市的藝術職業學校、技術職業學校招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學生,採取相關措施鼓勵就讀。

  (四)鼓勵支持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泉州師範學院等開設閩南文化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高層次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

  八、加強理論研究與經驗交流

  加強閩南文化、文化生態保護理論、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等研究,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建立文化生態保護的理論體系。

  (一)成立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各設區市成立閩南文化研究所。以省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為龍頭,組織全省有關高校、研究單位,開展閩南文化遺產研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問題研究。

  (二)研究閩南區域發展史、海外移民與華僑華人、閩南海航文化、閩南宗族社會、閩南鄉土民俗、閩南民間信仰、閩南建築、閩南理學、閩南名人、閩南民間戲曲、閩南民間音樂、閩南民間舞蹈、閩南民間工藝、閩南民間文學、閩南美術、閩南民間醫藥、閩南民間遊藝、民間器具、民間飲食等內容。

  (三)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規律,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法規、保護措施、管理體制,研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問題,總結實踐經驗,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四)開展與國內、臺灣、港澳地區以及世界各地學術機構的交流活動,舉辦學術研討會、專題論壇等,提高文化生態保護的理論水準;開展與國內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考察交流活動,舉辦現場經驗交流會、座談會等,提高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工作水準。

  (五)繼續辦好《閩南文化研究》(廈門)、《閩台文化交流》(漳州)、《閩南》(泉州)等刊物;出版一系列高品質的大型叢書及學術著作。下表所示,為研究機構、單位與出版叢書、著作計畫。

專欄10   研究機構、單位與出版叢書、著作計畫

專欄10   研究機構、單位與出版叢書、著作計畫

研究機構、單位(54個)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福建省博物院、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海峽文化研究會、福建省文聯理論室、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華僑大學華僑研究所、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泉州歷史研究會、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泉州民間信仰研究會、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學研究所、泉州師範學院閩南文化生態研究中心、泉州市戲劇研究所、泉州南音研究社、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泉州師範學院閩南文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所、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所、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與藝術學研究中心、廈門大學陳嘉庚研究室、廈門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廈門大學道學與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政策與法律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廈門大學海外華文教育研究所、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集美大學民間文學與藝術遺產研究所、閩南(漳州)文化生態保護中心、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閩南師範大學陳元光研究所、漳州市政協閩南文化研究會、漳州市開漳聖王文化聯誼會、漳州市戲曲研究所、漳州市委黨校漳台關係研究所、漳州職業技術學院閩南(漳州)文化研究所、漳州市城市職業學院黃道周研究室、漳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漳州市水仙文化藝術研究院、漳州市文物管理協會、漳州市土樓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涉台文物研究會、漳州市薌劇(歌仔戲)研究會  

出版叢書與著作計畫 

《文化生態保護理論與實踐研究》《城鎮化建設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問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研究》《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區域介紹》《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問題與現狀研究》《閩南民間信俗與傳統戲曲生態關係研究》《閩南民間信俗與傳統音樂生態關係研究》《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叢書》《閩南民間文學》《閩南傳統舞蹈》《閩南曲藝》《閩南傳統美術》《閩南傳統技藝》《閩南傳統醫藥》《閩南傳統體育、遊藝》《閩南民間信仰》《閩南民俗》《閩南方言》《閩南服飾》《閩南建築》《閩南區域發展史》《閩南海洋文化》《閩南華僑文化》《海上絲綢之路﹒閩南歷史文化》《閩南紅磚建築文化》《閩南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南音集成》《泉州戲曲弦管研究叢書》《泉州民俗文化叢書》《泉州南音》《泉州北管》(中小學教材)《泉州南音系列教程》《泉州北管藝術概論》《漳州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木版年畫》《漳州姓氏》《漳州地方文獻叢刊》《漳州與臺灣關係叢書》《邵江海研究叢書》《漳州文化遺產叢書》《漳州歷代碑拓叢刊》《漳州民間文學叢書》《漳州僑批》《漳州文物圖錄》《漳州傳統戲曲劇本叢書》《廈門雙十中學閩南文化系列教材》《廈門市閩南方言與文化鄉土教材》《閩南文化研究資料叢書》《歌仔戲研究叢書》《閩南文化普及叢書》《廈門文化叢書》  

  九、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是採用電腦、多媒體、資料庫和網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各種資訊進行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建設是社會資訊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中心設在福建省圖書館,閩南三市各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一)建立規範化、標準化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按照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設置的十大類作為建庫的一級目錄分類標準,參照我國數位圖書館標準規範建設制定的“資料資源編目規則”、“資料資源加工標準”、“資料資源標引規則”等標準規範,將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等資訊資源數位化,建立具有資料檢索與全文服務功能的資料性資料庫。

  (二)建立一套共建共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管理與應用系統。建立資訊錄入系統,接收登記各市、縣(區)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資訊;建立管理存儲系統,包括資料著錄標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動態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數位化管理;建立資訊查詢系統,包括檢索資料資訊、加工編排等最終實現通過網路查閱利用資料資訊;建立後臺管理系統,由專業管理員來操作,完成整個系統的日常維護、調整目錄、歸併資料庫備份等工作。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位化應用產品。利用新媒體技術、數位圖書館技術、三維動態成像技術、虛擬化等技術,對戲曲程式、舞蹈、武術等動作以及傳統技藝過程進行三維採集和整理,建立多媒體資來源資料庫;注重資料性、學術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融合,以圖、文、音、視頻並茂的形式來立體揭示資源,逼真記錄和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能夠綜合各種多媒體資訊,支援視頻、音訊、圖片、文字及虛擬場景的綜合展示,廣泛應用於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場所,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宣傳途徑。通過技術開發,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由傳統保護媒介向現代數位媒介的轉換。

  (四)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專業技術人才。定期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進行資訊獲取技術、影像處理技術、網路技術、顯示技術、海量存儲技術等專業技術的培訓,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水準。

  (五)共同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建設。加強統籌協調,積極推動閩南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建設的整合,最終實現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的共建、共通、共有、共用。各市、縣要以省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庫為依託,結合社區(鄉鎮)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分級建立集工作推動、宣傳教育和檢索服務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網路平臺;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位化建設的作用,整合資源,推動實現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化、資訊化、網路化、社會化。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