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和而不同”劉秉賢2023年中國畫展在廈門美術館開展
來源 :陋舍文化傳媒 | 記者 :管宥傑整理 | 時間 :2023-12-21 | 125 瀏覽 : | 分享到:

  《陋舍文化傳媒芳華茶癡12月19日發表於福建,福建業文陋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生產、銷售、茶文化培訓、創意設計、傳統工藝品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旗下運營:芳華茶癡岩茶品牌,芳華匠心政和白茶品牌,芳華葉之情茶葉專屬定製品牌系統,芳華葉之情茶文化公司,專屬研究茶葉品質與文化。

 

“和而不同”劉秉賢2023年中國畫展在廈門美術館開展

 

 




部分作品欣賞

 

1.家有好鳥就是話多  61x1125px  2023年

 


2.這裡的夜色靜悄悄  106x1525px  2022年

 


3.一步一步走過來  61x1125px  2023年

 


4.曹翁殘紙  137x1737.5px  2023年

 


5.醉依奇石沐寒香  61x1125px  2023年

 


6.藤中趣  61x1125px  2023年    

 


7.石村覽勝圖  77x850px  2023年 

 


8.夢裡依稀四月天  89.5x1525px  2023年

 


9.晚晴牧歸圖  45x850px  2023年

 

 





~ 劉秉賢的田園墨記 ~


不談筆墨

  我五齡結畫緣,與筆墨打了半個世紀的交道。顧影自憐,付諸平生,成也筆墨,敗也筆墨。忽有一日,醍醐灌頂,乍感自己被筆墨綁架了。撿得是芝麻還是西瓜。是為藝還是炫技?罷了,罷了。今天就繞開筆墨這個話題,聊聊別的吧。

 

一、藝貴情發,法不絆情

  藝術是情感的產物。發揮藝術能量最大的因素是情感。在某些關鍵節點上,甚至沒理法什麼事。這麼說吧,如果把藝術比喻成炮彈,那麼射程取決於情感的發揮。情感是發自從藝者內心深處。而理法是用來開路的,不是阻礙情感發揮的絆腳石。以致技器,不過是體外衫袍。寒則裹之,暑則剝之。

 

二、西學東漸,潮起潮落

  二十世紀初葉,以徐、蔣為代表的西學改良派影響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畫壇。是是非非,毀譽不斷。這是歷史的必然,那個時期即使沒有出現徐悲鴻,也會冒出張悲鴻、李悲鴻。再去糾結這個話題沒多大意義,當是潮起潮落,擋不住的。我深信這片有著濃郁文化包漿的千年國土,深埋著純正的文化瑰寶。默默地滋養著國人,無聲地扶持著人們的審美自覺。大自然的自我糾錯能量是無法估計的,想到大地的恩惠,令人動容。

 

三、寫生、寫生。寫生!寫生…

  先人寫形叫捉形。“捉”字是個眼,值得琢磨。指觀察物態的方式,善抓住物象最傳神的一瞬間,曰“驚鴻一瞥”、曰“白駒過隙”。認為乍看一眼留下的印象最得神采。深怕多瞄一眼就會弱化這種感覺,之後靠追憶摹寫,這或許就是地道中國式的寫生了吧。這種臥遊式的憶寫,早已自成家數,現今卻踐行者寥寥。

  當前業界刮起了寫生風潮,三五成群,百十紮堆,上山下鄉,安營紮寨。面晤三山五嶽,管毫偕墨,直接描摹。此舉既不奪山水精髓,又喪失用筆之骨法。模山范水,描形塗骸,哪一招可濟丹青?

  “寫生”這一名詞本是舶來品,西學是很注重寫生的。即使在寫生的源發地,寫生的最高功效也只限於做形骸文章。他們寫生的禽鳥都是槍下獵物,鮮見活體。吾畫若步其後塵,名上寫生,實已寫死。

  潘天壽曾帶一批美院教師出行寫生,眾人都著手開筆,唯他一人始終未動,東瞧瞧,西看看。次日展卷,唯他之畫最為出彩。何也?潘公自知個中堂奧。

 

四、汲取借鑒,古今異同

  汲取和借鑒是從藝不可或缺的節點。古人尤擅承傳之道。喻曰:“如鬼享祭。只吸其氣,不食其質”。三言兩語把承接的分寸拿捏得如此精准,令人嘆服。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承技的手段五花八門,器械替代了大腦,從九宮格到拷貝台,從放大器到投影儀都用上了。嗚呼。這鬼,把祭品直接生吞啦!硬生生地把千年畫道淪為一項門技,豈不悲哉。

 

五、量身訂制,一意孤行

  畢竟時光邁進二十一世紀,人們對美的認識從本土放眼世界,三觀隨之昇華。學術範籌的拓展,再也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美學也一樣,各門科之間少了排他性,多了包容性。這是自然的進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了些思維機趣的奇才、怪才,引領著部分從藝者的審美導向,是很正常的。

  朱新建就是思路奇特的一個個案。早期畫友謔朱造型詬病,朱在畫集自序中自謔己畫猶如射箭,老是矢不中的。無奈,思念一轉,何不先射矢而後畫的?如此這般,果然矢矢中的。戲劇性地把話語權搶到手裡,為自己量身訂制。思有奇趣,方言出彩。

  有人詬病黃永玉的畫不是正宗的中國畫,把這強老頭惹急了,懟道:“誰說我畫的是中國畫,我就跟他急。”作為一個有強烈主觀意識的藝術家,大都是一意孤行的,信手拈出兩個段子,回省自身是否缺了些什麼?

 

六、和而不同,孤而不孤

  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基本價值取向,涵蓋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書畫審度。中國書畫的根基是紮入傳統文脈、融入中國文化的大和之美。派生出別具特色的國畫。與本源有個相的區別,這是不同。中國畫本身也是一個大和體。而涉畫者的個相是殊異的,這是不同。又如人身,國人的基因是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這是大和大同,而每個人的長相是唯一的,這是不同。和而不同,在中國畫裡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和獨到的藝術魅力。

  歷史上常見有高士孤行獨往,不走常人之路,如若行遠,定是飽經風霜,百嘗甘苦,心中自有高山流水,孤而不孤。

  藝途蹉跎,剛出四野,又面八荒。匹夫雖頹,餘情未休。閑看眼前桑榆老,卻喜蒼穹霞滿天。


癸卯十月介三記于田園外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