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2024-01-03
2023-12-31
2023-12-12
2023-12-12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10
2023-10-10
2023-10-09
2023-09-25
第五種,數碼化加產業鏈集群或更具體的說法就是產業互聯網加產業鏈集群。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推進,當下世界最高效的以銷定產、心快打慢、以新打舊的產業組織方式是產業互聯網+產業鏈集群,這將是新質生產力又一個標誌性的推進。
數碼化對產業發展模式、公司發展模式的改造,形成新業態、新模式。數碼化有五個環節的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流動互聯網,這五種數碼技術每一方面都有它的底層技術。每一種創新技術、每一種數碼化技術都可以直接為人類社會服務,這就叫做數碼技術產業化。根據工信部有關機構測算,2022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9.2萬億元,佔GDP比重的7.6%。
數碼化技術的五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數碼化平台,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人體的智慧生命體。互聯網、流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大數據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皮膚以及器官,雲計算相當於人體的脊樑。沒有網絡,五臟六腑與脊樑就無法相互協同;沒有雲計算,五臟六腑就無法掛架;沒有大數據,雲計算就是行屍走肉、空心骷髏。有了神經系統、脊樑、五臟六腑、皮膚和器官之後,加上相當於靈魂的人工智慧——人的大腦和神經末梢系統,基礎的「數碼化」平台就成形了。
而區塊鏈技術既具有人體中幾萬年遺傳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基因特性,又具有人體基因的去中心、分佈式特性。就像更先進的「基因改造技術」,從基礎層面大幅度提升大腦反應速度、骨骼健壯程度、四肢操控靈活性。數碼化平臺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基礎功能和應用將得到顛覆性改造,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
數碼化平台可以為一切傳統經濟行業服務,這就是中央說的傳統產業數碼化。數碼化技術綜合體不僅自身能夠形成龐大的產業,還能夠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增效,改造升級,從而產生巨大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
數碼化平台與城市管理結合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形成金融科技、與建築業結合形成智慧建築等等。數碼化平台與製造業結合形成智慧製造,就是脫胎於「德國製造4.0」,被工信部定義為「中國製造2025」。
它講的是,一個大型製造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和數碼化改造賦能,把市場需求、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上中下游產業集群配套、物流配送、線上線下銷售整個過程六個環節一網打盡,形成一個工業互聯網。這是一種情況。
當數碼化平台與老百姓的生活消費場景相結合,就產生了消費互聯網。過去十餘年,我國消費互聯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湧現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拼多多等一批世界知名互聯網企業,產生了10億網民,從而為發展數字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互聯網蓬勃的發展中,有兩方面的重要趨勢是不可忽視的:
1、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已接近天花板。
截至去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流動電話用戶總數為17.27億戶,增長空間幾乎見頂。從電商交易額增長情況看,2001年4億元,2010年4.8萬億元,10年增長了12000倍;2011年6.09萬億元,2020年37.21萬億元,這個10年只增長了6倍;從增長幅度變化可以看出,今後的增長將是非常緩慢的增長。2021年、2022年電商交易總額分別為42.3萬億元、43.83萬億元,從2020年到2023年的數據不難看出,其增長空間已經非常有限。
十年前中國前十的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相當於美國前十的互聯網公司市值的70%—80%,現有隻有5%—10%,因為我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在消費互聯網裏打轉轉,而美國的互聯網公司走向了產業互聯網。
2、發展產業互聯網才是真正的藍海。(*B2B/SAAS)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實現了從無到有到強的躍升,消費互聯網孕育出一系列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如今互聯網已行至下半場,消費互聯網增長紅利正在逐漸消退,發展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繼續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產業互聯網,打開賦能產業新空間,激發更多新質生產力。與消費互聯網不同,產業互聯網下,每一個行業的結構、模式各不相同,並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針對不同行業生態的「小鍋菜」,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推進。汽車產業鏈的產業互聯網就不適用於電力產業鏈,化工產業鏈的產業互聯網也無法直接平移複製到金融行業。
>> 數碼化技術綜合平台與各行各業結合形成產業互聯網需要經歷四個步驟。
l 第一個步驟是數碼化,實現「萬物發聲」。目的是讓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通過數碼技術表述出來,發出「聲音」、留下痕跡,為構建產業數字空間提供源頭數據。
l 第二個步驟是網絡化,要實現「萬物萬聯」。通過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把所有能夠「發聲」的單元連接在一起,高帶寬、低延時地實現大範圍的數據交互共用。
l 第三個步驟是智能化,實現「人機對話」。也就是要在「萬物萬聯」的基礎上,讓物與人可以交流,通過與人的智慧的融合,實現局部的智慧反應與調控。
l 第四個步驟是智慧化,實現「智慧網聯」。就是藉助「萬物互聯」「人機對話」,使整個系統中的各要素在人的智慧的驅動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效運行。
當然,一個個大企業的產業互聯網可以由公司自己開發或者叫別人幫助開發,但是一個行業成千上萬的小企業是沒有能力進行數碼化開發的,必須有個協力廠商數碼化平臺公司去開發。哪個企業能夠開發這樣的網絡平臺,這個企業就會成為一個產業互聯網的領航者。
比如廣州番禺的希音公司,通過深度開發和應用,實現了這四個步驟的一體化運行,作為服裝行業的一個產業互聯網企業,去年做了300億美元的服裝出口,佔了中國3000億美元服裝出口的10%。300億美元的服裝,通過廣州白雲機場出口到150多個國家的幾百個城市,共計40萬噸的航空貨運量,占白雲機場年度203萬噸貨運量的五分之一,機場給它批了專用跑道,只要貨一到就優先發,非常了不起。
希音公司按照產業互聯網的佈局邏輯,將與服裝產業相關聯的市場資訊採集、需求分析、設計開發、生產製造、物流配送、產業鏈配套、線上線下銷售的公司一網打盡,各種各樣大大小小上萬家企業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服裝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在這個意義上,希音公司就是服裝行業產業互聯網的領航企業。
>> 產業互聯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產業互聯網具有產值疊加效應。
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有本質的不同。消費互聯網賣掉一千億產品就是一千億的銷售值。產業互聯網如果賣掉一千億的服裝,那麼這一千億服裝是由這個網絡平臺裡的製造企業生產出來的,就相當於網絡關聯的這個製造企業群製造了一千億的工業生產值,同時網絡又銷售了一千億的銷售值,兩個一千億產值的疊加就是兩千億;同時,網絡平臺裡為製造業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原材料企業可能佔了60%的生產成本,又有六、七百億,再加上平臺上研究開發、物流配送、其他的服務業的產值往上一加又有個一千億,所以就構成了三個一千億的疊加,產生三千億的總產值。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包括品牌、市場管道都跟這個產業互聯網連上了,產業互聯網變成打遍天下,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一個重要品牌,幾千個、上萬個企業都在這個品牌的「大樹」下活動。
二是產業互聯網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並重新煥發生機。
因為希音公司這個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存在,將珠三角地區原本要轉移到東南亞或者關門的上千個勞動密集型服裝製造企業又留了下來,同時帶動了為服裝製造企業服務配套的原材料企業、輔料企業、物流企業、設計企業等總計上萬個各種各樣的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又帶動了100萬人就業。
由於產業互聯網平臺對產業鏈中上萬個中小微企業進行了數碼化賦能,就能實現市場需求、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配送、市場銷售等全網一盤棋,牽一髮而動全身。希音公司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幾百個點上線下B2B、B2C和全球線上B2B、B2C的銷售情況,同步的市場需求及市場行情分析情況,這些資訊就會在第一時間交給網上的幾十個設計單位,設計單位立即設計出20個樣品,製造企業每個樣品製作1000件,迅速推到市場銷售。如果有5個樣品的產品一賣而空,那麼馬上反饋回來,迅速地組織生產製作幾萬件推向市場,實現以銷定產、以快打慢、以新打舊,這種快速反應的優勢一旦建立,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
這種領先優勢,既帶動上萬個中小微企業同步發展,又贏得消費者的喜歡認可,還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希音公司還未上市,其估值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三是產業互聯網必然會推動一個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
一個產業互聯網之所以能夠將上萬家企業網絡聯動在一起,不是靠對上萬家企業股權投資、不是靠財務補貼、不是靠管道壟斷、不是靠親屬關係,而是靠全方位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到位。
一個成功的行業性產業互聯網,生產銷售的規模往往會很大,將帶動一個地區的製造企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鏈集群,使這個地區成為生產製造中心;因為銷售值很大,也會使這個地區成為貿易中心;因為生產銷售需要物流配送,又由於體量巨大,也會使這個地區成為物流中心。產業互聯網不僅帶動了這個地區的製造業、貿易批發零售、物流運輸,還會帶動產品的研究設計和品牌開發,成為某個產業的研發和品牌設計中心。
圍繞這些中心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也會一併展開,會產生大量的會計師服務、律師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綠色低碳服務、品牌專利保護及推廣服務,各種金融業務的服務,各種諮詢服務及服務外包的服務等等,這些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也將搭載在產業互聯網平臺上與製造業企業融合在一起,互相纏抱依靠,形成產業互聯網生態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
四是產業互聯網將實現金融科技的全面到位。
金融科技旨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產業互聯網使上萬家企業在網上形成生產體系,各環節互相聯動,每家企業的需求、生產和訂單一目了然。商業銀行與產業互聯網一連網,對各企業盡職調查的數據應有盡有,可立體地對每個企業畫像,信用、槓桿、風險高下立判,就像主辦銀行一樣,能夠快速地為產業互聯網中的企業貸款融資,從而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產業互聯網還會將網絡上產生的各種產值和稅收引流,拉到公司註冊地,使當地形成一個區域的金融中心,不但增加這個區域的GDP,且GDP的含金量還會特別高。
各地招商引資、再用各種優惠搶蛋糕的辦法已難以為繼。哪個地方能培養出幾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或者招商引資引進幾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到當地落戶,就可以將製造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生產性服務業中心拉到哪兒,在別人一點感覺還沒有的時候,你已先行者通吃。當今世界,逐鹿中原,得產業互聯網者得天下。
這就是產業互聯網加上中下游產業鏈集群水準分工垂直整合的產業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的新業態,也將是各地、各種企業競爭的關鍵。這是我講的第四個方面。
第五部分,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生產力的發展會帶動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優化能刺激生產力發展。因此新質生產力需要與之匹配的基礎性社會制度,即生產關係的構建。這涉及到改革開放,即供給側結構性的制度化改革。這裏講得的不是廣義的生產關係,而是講技術創新本身直接相關聯的一些制度。我認為有七件事情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制度化的創新。
第一,增大研發經費的投入。
新質生產力要重視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我國研究開發經費的目標定位是每年佔GDP的2%,這已經有十幾年,有些省份、城市早就超過,但有的還在一點幾,全國平均基本在2%,最近幾年已經到2.5%、2.6%了。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和2040年遠景目標時應該提出一個邏輯,設定全國研發費要佔GDP的3%,到2035年是不是應當進一步提升到4%?我國過去搞基礎設施非常多的投入、產能超前、建設超前,把今後二十年的基礎設施需求可能都已經提前建好了,從這個意義上,將省出來的錢更多地往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科技創新上去投。這個指標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化安排,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要調整的。
第二,增大原始創新研發經費的投入。
科研創新首先是原始創新、0—1的源頭髮明創造、無中生有的創新。在這方面,中國過去二三十年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力度不夠。中國現在每年的研發費世界第二,總量不小,但是其中只有5%—6%投資在0—1的創新方面。世界發達國家,每年研發費的20%投資在0—1的源頭創新上、重大發明創新的項目上。所以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源頭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到2035年應該力爭使我國的原始研發創新投入佔比趕上世界先進的水準,達到20%。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制度,這個指標一調整,整個生產關係和新質生產力之間就比較匹配了。
第三,提高原始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度。
在研發成果的轉化上,我國轉化力度不夠。0—1發明以後,好不容易發明瞭,能夠孵化出產品這一塊,1—100的轉化上我國轉化度不夠。目前中國的轉化度大體上是發明量的20%,世界大體上人類發明成果的50%轉化為生產力,中國目前20%的轉化度在世界範圍偏低。任何發明創造不可能100%轉化,但40%、50%的轉化是應該的。
目前我國的制度是一切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專利投資者佔30%,發明者、發明團隊占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70%,聽起來我國對發明團隊高度重視,但是發明團隊能發明,不見得能轉化。最近這二十年,每年有上千個獲得技術進步獎、創新成果獎的科研成果,但是很少有發明的人因為知識產權變成億萬富翁的,因為沒有轉化就沒有產生生產力,就沒有利潤。
要重視科研成果轉化,還真要學發達國家的做法,發達國家不管是美國還是歐盟,知識產權專利都是三個三分之一,也就是任何科學發明的知識產權專利出來,誰投資誰擁有三分之一,誰發明誰擁有三分之一,誰轉化也擁有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如果發明者自己把它轉化成生產力,那麼發明者可以拿三分之二。發明者能發明,但不一定能轉化;轉化者情商高,懂市場,只要制度保障到位,就會有大量的轉化者參與進來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
美國的《拜杜法案》就是三個三分之一的法律規範,推動矽谷成為全球研發創新及科研轉化的高地。這裏邊我國缺一個制度機制,怎麼保障轉化者的利益。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這樣的轉化,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開發的投資、發明、轉化的法律制度,這也是生產關係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一環。
第四,建立健全培養打造獨角獸的資本市場體系。
好不容易1—100有了產品,怎麼樣把這些產品大規模生成形成獨角獸,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總體來講,我國缺少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撐,缺少金融力量的有力支持,在這個意義上,各種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資本市場科創板怎麼來推進幫助這些科創企業形成獨角獸,形成重要的產業,也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事。這方面資本市場的制度安排,怎麼把它到位,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障。
第五,數據產權的問題。
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燃料」,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不同,數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始數據是碎片化的,需要加工變成有用的數據,數據產生數據,數據可以多次轉讓和買賣,數據在利用過程中產生了價值與產權。數據作為一種經濟要素,有其特定的本質和特性,數據交易中的產權和價值界定有其特定的內涵。數據產權歸屬是數據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它決定著如何在不同主體間分配數據價值、義務和責任。
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不同的是,數據的產權問題仍未解決。土地、資本或勞動力等要素具有專屬性,但數據很複雜,目前在確權方面缺乏實際的標準規則,迫切需要對數據涉及的管轄權、交易監管權、所有權、使用權等基本權利進行制度規範,這是數字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健康發展、安全發展的基礎。
第六,增強對老百姓教育、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
原來的發展比較重視物質,往往對人的發展有所忽視。現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要重視增加勞動者創新、勞動者文化、勞動者素質的提升,這裏面很重要的是在宏觀分配上增加對勞動者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比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在供給和需求兩側都面臨與「人」有關的突出問題:在供給側,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趨勢性反轉,人口進入負增長和深度老齡化的新階段;在需求側,存在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偏低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較低,即「雙低」問題。如不干預,這兩方面互相作用,會驅動經濟發展進入逐步降級的「失速」陷阱。
要著力在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同時,通過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培育和釋放我國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紅利;同時,要通過改革收入分配,提高勞動報酬份額,增加消費佔比,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經濟循環的內生動力。
總之,過去40年來我國勞動者的可支配收入只佔GDP的40%左右。在今後十幾年要著力增加對人的投入,把40%變成50%,甚至到55%,我國120多萬億GDP增加10個點就是10幾萬億,如果到2035年有250萬億GDP,增加10個點,就是25萬億的現金進入老百姓口袋,既提高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生活更美好,同時也會增加內循環的拉動力,對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和教育文化各種素質的提升都有好處。勞動者文化素養提高了,就有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基礎和人力支撐。
第七,提高全社會對創新者的容納度。(*難度高)
發展新質生產力、獨角獸會出現一些非常厲害的創新、創業者,這種創新、創業者是新質生產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素優化配置、企業管理方法優化配置的特殊人才,對生產的各個環節經過他的配置後會產生特殊創新,就像馬斯克這樣的人。
我們要反思,像馬斯克這樣的人在中國的基層做起來,可能他還沒有成功的時候就被扼殺了、被淹沒了,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環境怎麼容忍這種奇奇怪怪的創新者?不僅他的業務創新有別於常人,甚至個性也很奇特。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要重視企業家,尊重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制度以外,對於新質生產力這樣的創新、創造類企業家,更要給予更多的人文制度方面的保護和關懷,這裏邊也有文章可做,需要良好的制度管理。
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在五大板塊的產業上發力,要在五個層次上進行顛覆性的創新,要培育和壯大生產性服務業,要著力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要加快產業互聯網對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的賦能,要提供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保障,只有各方面綜合發力,形成體系推進,新質生產力才能快速生成,並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從而為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實力、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強有力的生產力支撐。
我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完)
原文網址: 黃奇帆廣東省委黨校授課:中國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與實施路徑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3568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2021 優優一百智慧聯網平台開發授權
中華文旅資訊社 官網:www.youyou100.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