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黃奇帆最新研判:中國對外開放的五大新特徵和五大新任務(下)
來源 :香港01新聞網 | 記者 :編輯室 整理 | 時間 :2024-12-02 | 5 瀏覽 : | 分享到:

 

肆、黨的二十大確定了我國下一階段開放的五大新任務

    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提出要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準。為此,部署了五個方面的任務:

一、以推動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貫通內外循環。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由過去在沿海地區通過設置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從事加工貿易、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要素流量型開放,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穩步擴大規制、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

    要通過高水準對外開放讓中國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成為全球要素資源強大引力場,這就需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內循環與外循環有效貫通起來。

    具體而言,一方面,就是要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加快調整完善國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檢驗認證銜接、監管銜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要聚焦企業需求和市場反饋及時優化政策,切實打通阻礙內外貿一體化的關鍵堵點,助力企業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順暢切換。

    要優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環境,落實好相關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共同促進內外貿高質量發展。支持市場主體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促進內外貿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維修與再製造、銷售結算等產業鏈中高端延伸;依託開放平臺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打造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支援建設內外貿「一站式」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圍繞我國對外開放長期存在的短板領域,如金融服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和數字經濟等,繼續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同時要在國民待遇、公平競爭、知識產權、環境保護、政府採購、公共服務等方面繼續深化改革,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

    另外,就是要加強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發展。國內電子商務做得風生水起,跨境電子商務雖有長足發展,但總體規模還很小。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內外貿「兩張皮」的問題。今年6月,商務部等九部門出台了《關於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建設的意見》,從5個方面提出了15項具體措施,包括積極培育跨境電商業務主體、增強金融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體系優化、提升監管與服務水準以及積極開展標準規則的國際化合作與建設等,其內涵就是有效解決內外貿「兩張皮」的問題,積極推動電子商務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垂直整合)

二、以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為重點,建設貿易強國。

    過去10年,全球價值鏈的重構主要是由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所推動。中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在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上發力。近年來,我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服務貿易規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位。但對比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高附加值的行業結構,對比我國40年來貨物貿易的發展速度,我國服務貿易存在逆差規模大、結構效益不高等問題,巨量的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發展理應具有的帶動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去年,美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6.88萬億美元,其中服務貿易1.72萬億美元,佔比為25%。歐盟27國2022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5.58萬億歐元,其中服務貿易2.43萬億歐元,佔比為43.5%。中國去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6.81萬億美元,其中服務貿易0.87萬億美元,佔比只有12.8%。從這些對比的數據不難看出,中國的服務貿易佔比偏低,其發展大有可為。

    作為服務貿易中最具潛力、發展空間最大的數字貿易,近年發展迅猛。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數字服務貿易佔服務貿易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48%增長至2020年的63.6%。中國在這方面有基礎有優勢,而且已經申請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

    可以預見,未來我國服務貿易佔全部貿易額的比重將逐步提升,服務貿易中數字貿易的比重將會逐步提升,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將與貨物貿易一道共同支撐中國貿易強國建設。

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帶動全域全方位對外開放。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同時,也在深刻影響和塑造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其中,「中歐班列」的開行和運營,堪稱共建「一帶一路」的典範。在中歐班列的帶動下,沿線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快速發展,為內陸城市對外開放拓展了新空間。

    邁入新征程,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突破一些瓶頸和障礙,加快形成以中歐班列為依託、沿線主要樞紐為支撐、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的國際經貿合作大通道。特別是要考慮通過運力佈局的優化調整,為帶動全域全方位對外開放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若提升了北上兩通道的運輸和通行能力,將給東北地區開放帶來新的契機。

    除了北上(東中兩通道)、西出(西通道)兩大戰略方向,還有南向大通道。其中一個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另一個是以中老、中越、中緬三大通道為依託、面向中南半島的南向通道。這些通道在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縫連接在一起的同時,也將帶動相關區域的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此外,各地還可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條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建設空中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等特色合作,提高開放層次和水準。(*)

四、實施「自貿港+自貿試驗區+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戰略。

    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我認為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一) 如何打造國際創新合作平臺?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推動重塑經濟發展動力、區域分工格局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如何發揮自貿港、自貿試驗區開放優勢,推動創新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動,進而吸引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國際創新合作平臺?

    這既是提升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破解科技脫鉤、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需要。從產業發展需要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低碳經濟對監管的標準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和監管問題都可以在自貿港、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廣。

(二) 如何通過自由貿易港和自貿試驗區的探索為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推進自由貿易協定服務?

    近年來,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正醞釀超越WTO的高標準經貿規則。同時,中國參與的RCEP已順利簽署實施,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已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總的來看,國際經貿規則演進的基本方向是「三零」,即「零關稅」「零壁壘」和「零補貼」,由邊境外措施向邊境後開放轉變,更加強調營商環境的趨同化。這要求自貿港、自貿試驗區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和更實的舉措開展創新探索和壓力測試,重點圍繞高水準經貿規則所涉及的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勞動權利保護、競爭中性、數字貿易以及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開放等八個方面形成突破,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中國參與國際經貿新規則談判和全球經濟治理探索新經驗、形成新示範。(*)

五、以「人民幣國際化+高質量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根據SWIFT的數據,2023年12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清算中的使用比例達到4.14%,與2021年比同期相比上升了近2個百分點,也就是這兩年差不多每年以增加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升,目前已經是第四大支付結算貨幣。越來越多的境外市場主體在考慮使用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用於對華貿易。

    隨著我國人民幣互換安排、清算網絡日益健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選擇使用人民幣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也有越來越多的境內工商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傾向於使用人民幣作為合同的計價貨幣。(*)

    在儲備貨幣方面,自2022年8月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由此前10.92%上調至12.28%。

    應該說,這些進展十分喜人。但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人民幣的國際化地位總體上與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其國際化仍有很大的空間,有大量工作要做。

    從全球貨幣格局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GDP佔全球的25%,但國際支付中將近50%是用美元計價和結算的,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接近60%。第二類是歐元、英鎊、日元等,這些貨幣對應的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分別與這些貨幣在全球市場中的比重大致相當。第三類是其他經濟體,其貨幣地位遠低於其GDP在全球中的比例。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GDP佔全球比重達到17%。未來,人民幣國際化至少要實現與歐元、英鎊、日元相當的地位,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相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動金融高水準開放,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高水準開放的重要內容。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第一,繼續推動中國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結算。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再創新高,特別是未來將增加進口。2023年前9個月,貨物貿易項下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達到24.4%。而且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特別是隨著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化,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35%;到2035年將達到45%。以此為基礎,預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的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到2035年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將達到17%左右。(*)

    第二,繼續改善服務,為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38萬億元,增長15.6%,跨境電商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勢力,成為推動中國貿易發展的重要動能。通過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觸電上網」,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應用。

    第三,繼續擴大開放,為「引進來」「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融資服務。過去40多年,中國引進外資連創新高,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仍將是外資最為青睞的目的地之一。這個過程中,外資進入中國,可以是外幣,也可以是人民幣。外資以人民幣進入,可以成為人民幣的回流機制。同時,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也可以用人民幣作為主要幣種,帶動人民幣走出去。這樣一來一去,形成人民幣雙向循環的良性機制。

    第四,加快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目前,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已經成為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其中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接下來要繼續發揮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進一步豐富人民幣產品,為人民幣離岸投融資提供更好的標的。同時,注意到RCEP區域也是人民幣跨境使用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推動人民幣在RCEP區域使用也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圍繞資本項下可兌換,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下自由兌換有聯繫也有區別。不是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就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就能水到渠成,而是反過來,只有人民幣國際化達到一定程度,才是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的必要條件。這裡面實際上是金融開放與安全的權衡。什麼時候人民幣國際化水準達到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當的程度,資本項下更加自由的兌換才具備了必要條件。

 

原文網址: 黃奇帆最新研判:中國對外開放的五大新特徵和五大新任務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758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