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2024-01-03
2023-12-31
2023-12-12
2023-12-12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10
2023-10-10
2023-10-09
2023-09-2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4年10月15日理論專欄發布: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系統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基本特征和發展要求,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同時要求“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生產力構成要素質的躍升,而高質量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其中一項重要抓手。
>> 持續發揮賦能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研發設計、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現代物流等領域,涉及農業、工業等產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生產性服務業滲透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通過自身作用以及與其他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融合發生作用,孕育技術革命性突破、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進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賦能。
其一,生產性服務業催生技術革命性突破。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能夠迸發出巨大的生產力,然而在新技術擴散初期,勞動生產率增長可能經歷較長時間的低迷階段。從生產網絡視角看,諸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通用目的新技術的採用和擴散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而作為在信息技術浪潮中受益最多的行業之一,生產性服務業能夠將人力資本、新知識和新技術對生產力提升的影響傳導到下游產業,可以說是新知識的承載者和擴散者。如果說技術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引擎和關鍵力量,生產性服務業則是新質生產力導入人力、知識和創新資本的主要途徑。
作為外部知識源的一種補充,生產性服務業既能促進以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等為代表的創新主體發揮新知識、新技術生產功能,也能促進其創造的新知識有效擴散、增進企業的吸收轉化能力,在獲取知識、整合知識及傳遞知識三個階段促成創新系統與產業的融合互動。特別是對於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創造的隱性知識而言,經生產性服務業與企業內部原有知識相結合,革新后使其顯性化,創造出高於原來的新知識形態,從而更好實現對產業體系的知識溢出。
故此,生產性服務業扮演著企業內部本地化知識與通用性技術創新之間的重要中介和知識共創者角色,能夠通過增強創新技術的應用、傳播和擴散,更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形成。
其二,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亦是優化配置各類生產要素的過程。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能夠極大程度發揮生產要素的協同效應,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能夠通過與其他產業部門的融合滲透,推動原有的價值鏈環節發生重組,繼而形成新的增值能力更強的價值鏈,這是實現高水平生產要素聚合的關鍵動力。研發、信息、中介、物流、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橋梁和載體,通過引入專業化外部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產業體系中的技術資源和生產資源,促進價值鏈間的滲透和延伸,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另一方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平台化的趨勢愈加明顯。生產性服務業平台有助於形成產業鏈縱向延伸和企業間橫向協同的生態體系,幫助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更好地發揮生產力效應。當前,平台在串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連接人、機、物等生產要素的同時,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在平台上的柔性供給和數據要素的貫通使用。通過海量數據匯聚、建模分析(*)與應用程序開發,生產性服務業平台能夠打造精準匹配的資源應用場景,形成高效協同的要素優化配置生態,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賦予新動能。
其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產業升級的黏合劑和推動力,各環節多樣化專業服務的嵌入,將使產業體系在分工深化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從而有效增強價值鏈上的競爭能力。
生產性服務業貫穿於整個產業鏈環節,產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信息、中介等服務通過優化配置相關產業的技術資源和生產資源,提升其附加值和技術創新能力﹔產業鏈下游的物流、營銷、品牌管理等服務通過不斷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產品體驗,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更好應對風險。
研究表明,無論從外部購買生產性服務還是自身相關崗位的增加,都會顯著提升制造業生產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融合度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形成了業態多元、模式多樣的兩業融合發展路徑。隻有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保障作用,才能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基。
>> 科學把握兩對關系
生產性服務業“事前定價”“事后檢驗”的特性導致其作用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完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是生產性服務業支撐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前提。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需集聚各類生產要素,發揮綜合優勢,科學把握好兩對關系。
一是把握好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同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之間的關系。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一國實現現代化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因而需要將製造業增加值佔比維持在合理區間,但並不是將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同制造業發展對立起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而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一個產業內部有機聯系、產業間功能互補的復雜生態體系,農業、工業、服務業各居其位、各有其用,並按照產業演進的規律朝著融合化方向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同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是產業體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必須堅持三次產業和上下游之間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避免割裂對立。故此,應在發展理念、投資偏好、要素投入、市場准入、監管治理等方面著力破除制約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障礙,加快構建公平、開放、有序的制度環境,著力形成導向鮮明、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這不僅有利於拓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更有助於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潛力。
二是把握好生產性服務業自立自強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系。
隨著全球各經濟體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程度的日益加深,其跨境融合度也呈現更為明顯的加速提升趨勢。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自立自強,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總體融合度的逐步提升,來自本土的生產性服務投入佔比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這說明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保障方面,我國正迅速縮小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產業融合主要依靠本土資源,對國外生產性服務業資源的利用相對不足。已有經驗充分表明,依托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須重視更好聯通國內和國際市場,同時注重分類施策,對不同技術水平的行業採取不同的融合策略。從提升行業競爭力和產業效率的角度出發,對於追求技術領先的高技術行業而言,其效率提高應更多依靠國內生產性服務業自立自強﹔而對於追求效率提升的產業而言,不但應加強與本土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更應提升跨境融合水平,實現更充分的國際交流合作。只有堅持自立自強與開放發展相結合,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優質資源,才能更好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多支撐和保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服務經濟與互聯網發展研究室主任)
(責編:黃瑾、萬鵬)
(來源:經濟日報)
© 2021 優優一百智慧聯網平台開發授權
中華文旅資訊社 官網:www.youyou100.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