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12月31日香港訊,深圳「一簽多行」本月復辦後首個週末,有14.5萬名內地旅客訪港,較上月每日平均旅客訪港數字增加28.5%。一位深圳居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有了「一簽多行」,她可以經常來香港看演出看展覽。
香港是彈丸之地,自然旅遊資源即便是不斷挖掘翻新,終歸有限,而展覽與演出則不同,常展常新、常演常新是常態。深圳有1,700多萬人口,大灣區總共8,700多萬人口,人口普遍素質較高。隨著「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香港展覽與演出市場一旦盤活,受益面將十分寬廣。
目前內地各省市普遍重視「演出經濟」。在不少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演出經濟」卻一枝獨秀,相當紅火,成為消費領域裏一抹亮麗的色彩。據統計,2023年內地僅音樂節數量就高達560場,是音樂節市場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今年上半年,內地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同比增長30.19%、演唱會等大型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最近刀郎巡迴演唱會網上售票迅速售罄。高雅藝術方面,西安舉辦的第二十三屆國際音樂節,其中世界殿堂級鋼琴家的演出,同樣一票難求。業內專家分析,內地「演出經濟」市場規模未來兩年有望突破千億元人民幣。
香港可說是「演出經濟」亞洲的鼻祖。紅磡體育館曾經是流行音樂的殿堂,是華語歌手夢寐以求舉行演唱會的場地。這裏曾經是「一館難定」、「一票難求」。早在2006年,這裏的表演舞臺每年每呎的收入就達到近3萬元,年門票收入約4.4億元,成功地演繹了「演出經濟」的紅火。
據悉,明年紅館將有劉德華、林峯、陳慧琳等重量級歌星的演唱會。但不可否認,現在紅館的狀況已經不如從前。近年來,大量高人氣港星到內地開個唱。雖然如此,隨著大灣區人流暢通,香港的市場可吸納大灣區各市的觀眾。只要影響力足夠、營銷得當,大灣區8,700萬人口的市場,香港將獲利甚多。
香港正處於拚經濟、謀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界也在為重振旅遊業不斷出謀劃策。現在有一句話,叫做「跟著演出去旅行」,演出帶動旅遊業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觀看演出,能夠帶動餐飲、交通、酒店,乃至零售,進而帶動市道暢旺,還有很多隱性的文化消費如紀念品等創意產品可以發掘。
除了本地及內地知名演藝界人士以外,香港的國際化特色可以主動廣邀世界各地有影響力的演藝團體和藝人前來演出。對於每場演出,特別是國際知名藝人參與的演出,香港也需要靈活應變,在大灣區各處廣泛宣傳,吸引更多大灣區其他城市居民參與。
香港要做大做強「演出經濟」,目前還有其他短板需要補上。一是演出場館問題。雖然短期內不可能明顯增加,但周傑倫等在維港海面搭台表演的思路可以複製,只是如何做得更盡善盡美而已。
另外,香港明星青黃不接的情況令人擔憂。雖然香港可以從內地和海外廣邀演藝界來港演出,但香港明星一向是票房號召力,本港必須培養新一代的明星級演員和歌手。業界需要在新形勢、新環境下思考培養明星的新方法,為本港演出行業注入新活力。
(文/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