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2024-01-03
2023-12-31
2023-12-12
2023-12-12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10
2023-10-10
2023-10-09
2023-09-25
原創 康養文旅那些事 2024年12月11日 廣東
於塵世喧囂覓靜謐,
古寺之門,輕輕啟。
我心,向佛地,
宿夢回千年裡。
憂慮,如雲煙,
在禪意中,漸消散。
非是逃離,世間繁,
只願此心,得安寧間。
在當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們越來越渴望找到一處能洗滌心靈、尋找內心平靜的地方。寺廟,作為宗教與文化的交匯點,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尋求精神慰藉的聖地。而今,隨著旅遊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的增加,“寺廟+民宿+康養”的新模式應運而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身心療愈體驗。
截至2022年,我國佛教寺廟數量約為3.4萬所,其中漢傳佛教2.8萬余座,藏傳佛教3800余座,南傳佛教1700餘座。
近年來,我國一些佛教寺廟漸漸有了“民宿經濟”,即寺廟提供住宿服務。以佛教名山峨眉山為例,全山約有26座寺廟,除了位於金頂的寺廟,其他寺廟均可入住,價格從20元至980元不等,包含通鋪床位、多人標間、雙人間、單人標間等不同類型,大部分房型有獨立衛浴、冷暖空調、熱水、一次性洗漱用品,並供應素齋,基本和酒店無異。
一些寺廟的床位數量多達300多個,相當於一座小型酒店。另一佛教勝地普陀山,有32座寺廟,較大的寺廟都有對外住宿,如著名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等,價格較為普惠,僅需100-200元就可入住單雙標間,價格甚至低於外面一些精品酒店和民宿。
以峨眉山為例,其寺廟住宿價格如下:
不過,寺廟住宿的動機是方便信眾和僧友,相應的服務水準沒有酒店住宿完善,設施較為簡陋、老舊,且管理嚴格,對住客的言行和作息時間都有要求。一些寺廟的房型也是6人間、8人間、12人間、20人間,甚至32人間,住宿體驗就類似於學校、工廠宿舍。
一、寺廟可不可以經營民宿?
寺廟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開展住宿,可以讓遊客在體驗的同時,深入瞭解和感受寺廟的佛教文化。通過提供禪修課程、文化講座等活動,寺廟可以進一步傳播佛教文化,實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我國歷史上,寺廟歷來是重要的留宿場所。古代由於驛站、客棧等數量有限且價格昂貴,寺廟因其數量眾多、分佈廣泛且具有一定公眾屬性,成為了人們投宿、借宿的最佳選擇。這種傳統延續至今,為寺廟開展住宿經濟提供了歷史依據和文化基礎。
從政策上講,寺廟通常沒有酒店經營資質,且被視為非盈利機構。因此,寺廟在經營住宿等業務時需要謹慎處理,確保不以盈利為目的,且所得收入只能用於宗教事務和公益事業。這要求寺廟在運營住宿經濟時,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和政策,確保合規經營。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近年來,國家層面多次出臺政策鼓勵民宿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民宿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隨著旅遊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的增加,遊客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具有獨特文化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的民宿。寺廟正好契合了這一市場需求。
獨特的文化與環境資源寺廟往往位於風景秀麗、環境清幽之處,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這些元素共同營造了一種寧靜致遠的氛圍,為民宿提供了獨特的背景和環境。遊客在享受民宿的同時,還能深入瞭解佛教文化、禪宗文化等傳統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
眾多寺廟正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這一狀況甚至危及它們的存續。為了拓寬收入來源、減輕經濟負擔,寺廟可以探索將空閒房間改造為民宿,發展住宿經濟,為到訪的遊客提供住宿服務。
在此,有必要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儘管許多景區內包含寺廟,並且寺廟往往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但在運營、管理和產權方面,景區與寺廟實則界限分明。景區由景區公司或管委會負責,而寺廟則歸僧人、佛教協會及民族和宗教事務局等管理。通常情況下,景區的收入並不會流入寺廟,寺廟僧侶也無權干預景區事務。那些在景區外售賣佛珠、佛教主題文創產品或香花貢品的商販,與寺廟更是毫無關聯。因此,某些自媒體對佛教商業化的批評,實際上是將旅遊景區與寺廟混為一談的結果。
事實上,商業化的主要是旅遊景區,而寺廟的收入主要依賴信徒的捐贈和佛事活動。這也解釋了為何遊客在支付了高額的景區門票和交通費用後,進入寺廟仍需購買如6元的“香花券”。那麼,寺廟能否免去這筆費用呢?在諸如普陀山這樣客流量巨大的寺廟,維護秩序、保持清潔、防火防災、設施維護等都需要額外的開支,需要雇傭人員,僧侶們也需要領取“單資”(類似工資的生活補貼)。由於政府和景區通常不提供資金支持,寺廟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籌集資金。
二、如何在寺廟做康養服務?
1. 結合寺廟特色與康養理念
寺廟康養專案應充分結合寺廟的宗教特色與康養理念,為人們提供身心靈的全面療愈。可以通過禪修、冥想、瑜伽等方式,説明遊客放鬆心情、減輕壓力;同時,結合寺廟周邊的自然環境,開展徒步、騎行、森林浴等戶外康體活動,提升遊客的身體素質。
2. 提供專業的康養服務
寺廟康養專案應提供專業的康養服務,包括健康諮詢、健康評估、個性化康養計畫制定等。可以邀請專業醫生、營養師、心理諮詢師等專家團隊入駐,為遊客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指導。此外,還可以結合寺廟的宗教特色,開展祈福、誦經等心靈療愈活動,提升遊客的精神狀態。
3. 注重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
寺廟康養專案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管理。注重食品來源的安全和營養搭配,為遊客提供健康、美味的餐飲服務。
三、目標客群是哪些?
尋求精神慰藉的都市人群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壓力山大、心靈疲憊。他們渴望找到一處能洗滌心靈、尋找內心平靜的地方。寺廟民宿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為都市人群提供了一個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的修行之地。
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遊客寺廟作為宗教與文化的交匯點,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遊客可以選擇寺廟民宿作為住宿地點,深入瞭解佛教文化、禪宗文化等傳統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
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寺廟康養專案通過結合寺廟特色與康養理念,為遊客提供身心靈的全面療愈,吸引了大量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
四、案例分享
1.日本經驗借鑒
日本即將實施的新民宿管理法允許寺廟出租空閒房間作為民宿。許多寺廟紛紛回應這一政策,將空閒房間改造成民宿,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這些民宿不僅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還提供豐富的禪修體驗和傳統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驗。
l 高野山福智院文化融合與傳承:始建於1200年前,擁有最大規模和最大特色的宿坊,以及天然的溫泉。房間內部完全保留古代寺院的結構和氛圍,園林造景以蘇州園林的靈秀風格為主。
l 多個寺廟民宿設施與服務創新:提供一泊二食(住宿一晚含兩餐)服務,餐食以精進料理為主,不使用動物性食材。部分寺廟民宿還引入天然溫泉,提供洋式房間以滿足不同遊客需求。
l 高野山一乘院、信州善光寺等注重修行體驗:提供抄經、坐禪、清晨早課等修行體驗,讓遊客在住宿期間能夠深入感受佛教文化。
l 寺泊Terahaku訂房平台:利用現代技術提升管理,日本推出的首個寺廟民宿訂房平台,方便遊客線上預訂寺廟民宿,並瞭解寺廟的詳細介紹和活動安排。
2.中國寺廟養老基地在中國,一些寺廟開始探索“寺廟+養老”的新模式。
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琅口鎮鎮頭村吉祥寺養老院,自1999年起,吉祥寺開始無償接納無依無靠的老人。這一善舉源自寺廟住持照禪師父在病癒後許下的宏願,即為孤寡老人提供一個溫暖的家。
吉祥寺內設有老年人健康中心、文化中心、茶館、閱覽室等設施,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和休閒方式。以佛教文化為主線,為老人提供心靈寄託和安寧的生活環境。
l 在吉祥寺養老院,老人無需支付任何食宿費用。
老人必須生活自理,因為寺內缺乏專業的醫療設備與醫護人員,無法為身患重症的老人提供全面的醫療照護。老人必須信仰佛教,並願意遵循吃齋念佛的生活方式。這些條件確保了養老院的穩定運營與老人們的和諧相處。
l “寺廟+養老”模式在我國是一個創新且富有特色的養老方式。
它融合了自然環境、文化底蘊、精神寄託、社交互動等多種因素,為老人提供了一種充滿活力和幸福的養老體驗。然而,該模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如何確保養老院的穩定運營、如何提升服務品質等。
l 服務方式:
①生活照顧:提供免費的食宿服務,確保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②健康管理:設有醫務室,提供必要的醫療照顧。同時,當地有關部門會定期派醫療團隊來吉祥寺為老人進行免費體檢。
③精神慰藉:組織佛經講解、佛樂演奏、書畫展覽、禪修等活動,滿足老人在精神層面的需求。
④社交互動:鼓勵老人之間交流心得,建立深厚的友誼,擺脫孤獨感。
五、運營模式和管理策略怎麼做?
1.明確目標客戶群體,提供定制化服務
寺廟在運營管理過程中,應首先明確其目標客戶群體,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寺廟應提供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服務和體驗:
l 都市白領:提供禪修課程、心靈講座等,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尋找內心的平靜。
l 文化旅遊遊客:設計文化旅遊路線,介紹寺廟歷史、佛教文化等,提供導遊服務、紀念品購買等。
l 佛教信徒:提供朝拜服務、法會參與機會、素食餐飲等,滿足他們的宗教需求。
同時,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多樣化的房型和服務套餐,如家庭房、單人間、禪修房等,以及包含不同服務的套餐選項。
2.建立規範管理制度,確保服務品質
寺廟應建立一套規範的管理制度,確保住宿環境的乾淨整潔和設施的安全可靠。這包括但不限於:
l 日常清潔與維護:定期打掃房間、檢查設施,確保住宿環境的舒適。
l 安全管理:加強住客的安全管理,如設置監控、消防設備,提供緊急救援服務等。
l 服務標準:制定服務流程和服務標準,確保員工能夠提供專業、友好的服務。
3.加強行銷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
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台,寺廟可以對特色住宿服務和活動進行宣傳推廣:
l 線上平台:建立官方網站、社交媒體帳號,發佈住宿資訊、活動預告,提供線上預訂服務。
l 線下活動:舉辦文化節慶、法會等活動,吸引遊客參與,提升寺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l 合作推廣:與旅遊機構、文化組織等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廣寺廟的民宿和康養專案。
4.加強合作與溝通
l 寺廟應與當地社區進行合作和溝通。
l 與政府部門合作: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爭取政策支援和資金補貼。
l 與其他機構合作:與民宿管理公司、康養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提升專案品質和服務水準。
5.選擇適合的運營模式
寺廟在運營民宿和康養項目時,可以選擇不同的運營模式:
l 委託運營:將運營權委託給專業的民宿管理公司或康養機構,利用其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專業的服務團隊提供優質服務。寺廟通過收取租金或分成的方式獲得收益。
l 自己運營:寺廟自己組建運營團隊和管理體系,雖然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能夠更好地控制專案品質和收益分配。
l 出租方式:將空閒房間直接出租給個人或企業用於經營民宿和康養專案。寺廟需對承租方進行嚴格篩選和管理,確保專案符合整體規劃和要求,並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獲得收益。
六、思考與總結
“寺廟+民宿+康養”新模式將宗教文化、自然風光與身心健康完美結合,為遊客提供了獨特的身心療愈體驗。在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也解決了寺廟資金緊張的問題。然而,實施過程中需注重保護寺廟的宗教特色和文化底蘊,提供特色的康養服務,並加強相關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這一新模式的持續健康發展。
© 2021 優優一百智慧聯網平台開發授權
中華文旅資訊社 官網:www.youyou100.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