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習近平為何將文旅產業定義為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
來源 :新設界原生態旅遊 | 記者 :編輯室 | 時間 :2025-01-18 | 5 瀏覽 : | 分享到:


新設界原生態旅遊 2025年01月05日 湖北


引言

    在文旅行業的最新動態中,“民生產業”這一新詞頻繁出現。文旅產業歷經四十多年的發展,其屬性從最初的經濟性,逐漸擴展到綜合性,現如今更是被賦予了民生性的新標籤。那麼,這一新屬性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意義呢? 

 

01民生產業


    民生產業,簡而言之,是指那些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為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行業,涵蓋了食品、住房、醫療、教育及能源等多個關鍵領域。這些產業對於維護社會穩定及提升民眾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因此政府常給予其重要政策扶持,以保障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2024年全國旅遊發展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旅遊工作作出最新指示,首次將旅遊業定位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與幸福產業。這一新定位不僅強調了旅遊在滿足民生剛需、提升民眾幸福感等方面的社會價值,也標誌著中國旅遊業邁入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行業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部分專家認為,習主席將旅遊產業納入民生產業範疇,預示著中國旅遊業正承擔起增進民生福祉的歷史重任。未來,旅遊發展的核心目標和動力將聚焦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標誌著中國旅遊業的產業屬性已從經濟屬性、綜合屬性向民生屬性轉變,開啟了旅遊業發展的新篇章。

 

圖/新設界原創:森林康養野奢帳篷酒店

 

02民生屬性


    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深刻剖析了旅行的多重內涵。他提出,旅行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逃離日常的瑣碎,去親身體驗那些新鮮而美好的人與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在心靈深處進行探索與自我發現。


    從德波頓的這一觀點出發,我們或許難以將旅遊簡單地視為一種民生產業。


    回顧歷史長河,不難發現,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受限於落後的交通條件和有限的財力,普通人一生的活動範圍往往局限在區區幾公里之內,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半徑不過數十公里。那時,旅行絕非如今日般輕鬆愉悅,它更多地與顛沛流離、身心疲憊乃至生命威脅相伴,因此,旅行絕非民生產業的一部分,也並非提升民眾生活水準的必需品。


    然而,在當今這個獨特的時代背景下,文旅產業與民生產業的聯繫卻日益緊密。

 

第一,促進就業與富民的新產業。


    首先,文旅產業常被形容為“雨過地皮濕,旺丁難旺財”,意指它雖能吸引大量遊客,卻難以給地方政府帶來顯著的稅收效益,因此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相較于能創造高額稅收的工業和房地產行業,文旅產業常被視為次要。


    然而,文旅產業實際上是一個富民的行業。雲南省委書記王甯在全國兩會上指出,雲南旅遊業已成為拉動群眾增收的重要引擎,是一個惠民、民生的項目。旅遊收入主要流向村民、中小微企業、民宿和農副產品,這些收入直接惠及普通民眾。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文旅產業同樣發揮了重要的民生作用。


    從資料上看,鄉村旅遊的發展勢頭迅猛。2012年全國鄉村旅遊人次僅為7.2億次,而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已接近30億,是原先的4倍。鄉村文旅專案的大量湧現,直接受益者是農民。

 

    《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白皮書2024》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鄉村旅遊業產值超9000億元,直接及間接創造就業崗位6000萬個,是創造農民就業崗位的重要產業。

 

    農民通過開設農家樂、民宿、銷售農副產品或從事文旅相關工作等方式獲得收入。此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文旅專案的投資施工也為農民提供了勞務收入的直接來源。


    鑒於當前中美競爭加劇和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未來幾年城市及外貿的就業機會將大幅減少,農民工大量回流至農村和小農經濟將成為趨勢。因此,除了傳統的農業收入外,鄉村文旅等領域將為2.9億農民工提供新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管道。

 


第二,文旅產業是刺激內迴圈消費的新引擎。


    根據世界旅遊和旅遊理事會的報告,2023年中國旅遊業的GDP貢獻高達1.3萬億美元,約占GDP的7.31%,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文旅行業具有顯著的“一業興、百業旺”的高乘數效應,能夠直接帶動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


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旅遊業直接和間接就業人口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


    儘管中央提出了以內迴圈為主的雙迴圈戰略,但內需經濟的不振一直是制約中國經濟內迴圈的關鍵因素。然而,疫情之後文旅行業的持續繁榮,從側面反映出文旅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老百姓的剛性消費需求。特別是近年來,淄博、哈爾濱、榕江等網紅城市的迅速崛起,短時間內引發了全民關注與熱情參與,這讓政策制定者深刻意識到,即便在經濟下行、消費降級的背景下,旅遊依然不會被人民群眾從消費清單中剔除。


    因此,文旅產業正逐漸成為提振經濟活力、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力量。

 

圖/新設界原創:原生態鄉村度假目的地

 

第三,文旅成為提升獲得感與幸福感的新途徑。


    在改革開放的前四十年裡,老百姓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主要源自物質的增長。然而,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物質增長的速度迅速放緩,同時,其帶來的滿足感也在逐漸減弱。因此,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將更多地依賴於“精神消費”的新形式,其中文旅產業便是一個重要的代表。


    1980年,世界旅遊組織在《馬尼拉世界旅遊宣言》中指出,旅遊不僅是人的基本權利,更是實現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徑。在當今這個高度內卷、競爭激烈的年代,“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緩解壓力、陶冶情操、增進情感交流、促進社交的重要選擇。根據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的調查,高達62.6%的受訪者表示,旅遊已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而90.8%的人則坦言,在過去的旅遊經歷中,他們感受到了幸福。

 


03小結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社會發展中的各類矛盾會進一步凸顯甚至放大,這對政府治理能力構成了新的挑戰。面對社會治理的壓力,中央政府認識到文旅產業的多重重要功能與現實價值,包括促進就業與富民、刺激內迴圈消費以及提升民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文旅產業被重新定位為“民生產業”,這反映了當前經濟社會的真實狀況。因此,筆者預測,未來幾年政策端將繼續加大對文旅產業及文旅消費的支援力度,文旅產業的“民生屬性”將得到進一步彰顯。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僅分享學習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新設界

新設界文旅,在原生態旅遊開發領域,擁有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極力宣導推廣當地文化旅遊,並和當地產業聯動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打造區域旅遊網路帶動就業,得到很多政府的認可,在國內獨樹一幟!

新設界宗旨,為風景量身打造一處度假聖地!

新設界.服務領域:

服務領域:

原生態地區旅遊,鄉村旅遊,野奢酒店,傳統景區升級,城市微度假,露營地規劃,裝配式民宿研發,帳篷文化節,鄉村振興電商,原生態旅遊運營,度假旅行社等!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