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2024-01-03
2023-12-31
2023-12-12
2023-12-12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10
2023-10-10
2023-10-09
2023-09-25
資料照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期間,巴西總統盧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印度總理莫迪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合影留念。(2023年8月23日)
《美國之音》2月15日臺北訊,《經濟學人》雜誌近日刊文警告,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已成功拉攏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其中70個國家公開支持中國可“採取任何手段”奪取臺灣。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正利用全球南方的外交網路,製造臺灣問題為“內政”的國際合法性,而未來美國潛在的外交政策變化可能會間接助長這一趨勢。他們表示,在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臺灣必須加強國際合作,並提高自身戰略韌性,以應對中國在外交與軍事層面的多重施壓。
這一期的《經濟學人》報導,過去18個月以來,北京積極向全球南方國家施加影響力,已獲得顯著回報。據統計,目前已有70個國家公開表態支持中國“以任何手段”統一臺灣,其中97%來自全球南方。
“全球南方”主要涵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包括亞洲的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非洲的南非、奈及利亞、埃及等,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以及大洋洲的部分國家如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等。
北京在國際輿論塑造武統正當性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將全球南方戰略與對台統一結合,試圖通過外交、經濟,以及軍事手段孤立臺灣,以減少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支持,並增加他們對中國“一中原則”的認同。由於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數量龐大,它們能在聯合國對於判斷中國是否為武力犯台時,提供更大的合法性,並且在台海爆發戰爭時,削弱美國並尋求國際支持的正當性。
臺灣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展暉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發展中的國家雖然沒有辦法直接影響到台海的戰場,但是可能可以在所謂的國際上的輿論,還有經濟的供應鏈,還有全球戰略的一個牽制上的部份來講,發揮它的一些關鍵性作用。”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向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興建基礎建設與貸款,試圖利用經濟面向來擴張其全球影響力,同時利用“金磚國家”(BRICS)的合作機制來追求提升國際話語權,並在全球治理議題上強調“多極化”,削弱西方主導地位。此外,中國也通過與拉丁美洲、非洲或是東南亞國家在軍事、警務或安全上的培訓或裝備提供,來增加更多全球合作的面向。
“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透過所謂的輿論跟話語權的一個塑造,例如透過所謂的全球南方的一個框架,來將臺灣問題塑造成就是中國的一個內政的問題,那借此來尋求更多國際上的一些支持。”林展暉說。
為武統做準備?
上周,中國與泰國發表聯合聲明,稱“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年1月,斯里蘭卡和中國的聯合聲明也首次明確表示“堅定支持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統一所做的一切努力”;相比之下,斯里蘭卡在去年發表的聲明用詞較為模糊,只提到支持中國“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尼泊爾在去年12月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也採用了類似的新措辭。
而在去年9月,53個非洲國家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中所發表的聯合宣言,也公開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並表示“堅定支持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統一所做的一切努力”,較前一次峰會所強調的“和平解決領土和海上爭端”的措辭更為強硬。
林展暉說,這些新措辭都表明這些國家跟過去比起來,有更多空間支持中國在台海發生戰爭時,可以運用“更多元“手段來尋求統一。
《經濟學人》的文章引述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中國安全與防衛政策高階研究員溫玫雅(Meia Nouwens)的話說,一些外國官員可能並未意識到新舊措辭間的微妙差異,但中國會利用這些外交聲明來營造一種“全球普遍共識”的假像。中國的這場外交戰與中共解放軍近期強調的“三戰”——心理戰、輿論戰和法律戰密切相關。這些策略旨在為台海衝突做準備。
《經濟學人》的文章提醒,全球經常將注意力集中在臺灣日益減少的邦交國數量上,臺灣目前只剩下12個邦交國,其中大部分是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小島國家,但更應該注意的是,國際間支援中國統一或控制台灣的聲浪越來越高,有些甚至還支持使用武力。
該文作者澳大利亞前國防官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班傑明·赫斯科維奇(Benjamin Herscovitch)在文章中寫道,“可以合理推斷,近半數的聯合國成員國,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已正式接受中國併吞臺灣的立場。”他還說,這些國家屆時會如何行動仍不確定,但北京很可能將此解讀為“這些國家准許中國使用武力侵台”。
北京力求多一些合法性、少一些國際譴責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若中共計畫武統臺灣,首先必須爭取國際合法性,尤其是聯合國的認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必須在不違反聯合國憲章的前提下行動,因此,北京試圖將臺灣塑造成“內政問題”,以確保國際社會默認中國擁有對台主權,從而減少國際譴責。
夏明說:“所以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就在於中國政府獲得了這種合法性,那麼尤其在聯合國,會阻止任何以聯合國的名義對中國政府來進行法理上的一個譴責。”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1月15日發表的調查顯示,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只有40個(21%)國家堅持“一中政策”,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不支持“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有142個(74%)國家支援北京對臺灣的主權主張,其中有119個(62%)國家承認中國的“一中原則”、95個(49%)國家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國家統一”。
聯大會議中國忙什麼--力推烏戰中國和平方案,為“一中原則”辯護,拉攏全球南方
夏明認為,近年來,美國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減弱,是中國對臺灣戰略佈局成功的關鍵原因。這一期的《經濟學人》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臺灣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林若雩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受到俄烏戰爭的啟發,將外交、經濟與安全納入綜合戰略考量,以謀求中國的利益最大化。北京希望一旦它攻打臺灣的話,受到國際上的批判和譴責能夠少一點。
她說:“它用這個兩手策略,一方面就是提供這些國家很大的優惠的措施,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他們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幫助中國,比方說在外交上幫他解套,那中國用這種武力如果來侵犯臺灣的時候,在國際上面的責備聲浪不會那麼樣的喧囂,這是中國最大的戰略考量,但是能不能做到,這個又是另外一回事。”
臺灣如何應對?
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林若雩表示,中國正在將外交、經濟與安全議題納入整體戰略,以減少未來攻台時的國際阻力。她表示,雖然北京不斷通過“一帶一路”擴張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承諾存有疑慮。
例如,非洲的吉布地、衣索比亞,歐洲的希臘,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老撾等都相繼陷入債務危機;剛果民主共和國上月有數百人示威抗議中國的非法採礦行為,嚴重破壞當地人的生活福祉;又如布吉納法索一而再、再而三地跟臺灣斷交又複交,也讓中國感到擔憂。因此,即便這些國家希望能從中國身上獲得一些經濟利益,但中國也很難百分之百說服他們完全接受自己的想法。
但儘管如此,林若雩認為臺灣仍需高度警惕。她總結道,特朗普回歸白宮才一個月,很多作為尚難有一個定論,但無論如何臺灣還是必須要非常努力積極地增強自己的實力,並跟民主友好國家合作聯盟,才有辦法對抗中共入侵。
© 2021 優優一百智慧聯網平台開發授權
中華文旅資訊社 官網:www.youyou100.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