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大陸“穩就業”需釋放中小微企業潛力
來源 :中國經濟日報 | 記者 :編輯室 | 時間 :2025-03-22 | 8 瀏覽 : | 分享到:

    《中國經濟日報》3月21日訊,中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在穩定就業、保障民生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援計畫,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根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資訊,截至2024年6月份,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3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貢獻全國60%以上的稅收和GDP,技術創新成果占比達70%,成為科技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核心引擎。


    近年來,國家通過政策傾斜重點引導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針對中小微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中小微企業通過校企合作、見習基地建設和專項招聘等方式,為高校畢業生群體提供了可觀的就業機會。


    此外,政府還鼓勵中小微企業聘用退役軍人、失業人員。政府會按照企業聘用的退伍軍人數量為企業提供稅收優惠。企業吸納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可享受職業培訓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支持。根據經濟普查資料,全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吸納的就業人數占比達到了80%以上,為我國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的目標貢獻了卓越力量。


儘管成績顯著,中小微企業在穩就業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品牌與薪酬競爭力不足。

    受限於市場影響力和資金實力,中小微企業的薪資水準往往低於市場平均水準。而即便開出高薪,中小微企業仍難以吸引優質人才,求職者普遍傾向選擇知名大企業,導致中小微企業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長期缺人,甚至出現“高薪難覓良才”的現象。


    二是人才留存與培養壓力突出。

    中小微企業的職業發展空間相對有限,加之福利體系不完善,加劇了人才流動性。以技術崗位為例,該類崗位年均流失率較高,新員工培訓投入大但留存率低,形成“招人—流失—再招人”的惡性循環,加重了企業負擔。


    三是招聘管道單一且效率低下。

    多數企業依賴內推、線上平台等傳統方式,資訊易被淹沒,招聘週期平均長達3個月,隱性成本高。同時,部分企業缺乏專業的人力資本管理團隊,流程不規範導致試錯成本增加。未來,破解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困境與結構性矛盾,亟待政府、企業、求職者三方協同破局。


    政府層面,應繼續深化財政金融支持,擴大穩崗專項貸款及創業擔保貸款規模,對養老服務、人工智慧技術等緊缺崗位實施定向補貼。同步完善技能人才供應鏈,聯合職業院校、龍頭企業制定行業標準,推動“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元一體聯動貫通,推廣“學歷證書+職業技能證書”制度,破解高校專業人才培育滯後難題,切實回應企業需求。


    企業層面,應在政策紅利驅動下加速數智化轉型,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搭建智慧平臺。重構雇主品牌與激勵機制,建立差異化薪酬體系,對核心技術崗位提供股權激勵,推行“教練式管理”,規劃清晰的晉升通道,通過內部技能競賽選拔骨幹降低技術人才流失率。強化產教融合,與職業院校共建實習基地,精准匹配崗位需求。


    求職者層面,需調整就業預期與能力結構,破除“唯大企業論”觀念。此外,主動強化個人技能儲備,參與政府和企業組織的各類技能培訓,提升職業規劃能力,適應中小微企業“一專多能”需求,向複合型人才進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勞動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天磊】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