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余光中永遠的鄉愁
來源 :金門鑫報 | 記者 :xinbaonews | 時間 :2017-12-18 | 320 瀏覽 : | 分享到:
余光中2017 年 12 月 14 日逝世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留下一生永遠的鄉愁。

光中,1928 10 21 生於南京,籍貫福建泉州永春,擁有國立臺灣大學 愛荷華大學學歷為中國臺灣作家,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美國西密西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來臺灣後,以右手寫詩左手寫文一生著 鄉愁 鄉愁四韻 聽聽那冷雨 白玉苦瓜 等你, 在雨中 蓮的聯想等等於臺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晚年定居高雄,2017 12 14 日逝世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方明提供)

1977年在聯合報曾發表狼來了」引起臺灣文壇上議論認為余光中此文是打壓臺灣鄉土文學我們來檢視一下當年這篇文章 :

以下為「狼來了」全文:

回國半個月,見到許多來友:大家最驚心的一個話題是:「工農兵的文藝,臺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

工人、農人、軍人,同為社會的支柱,正如公務員、教師、商人、自由業者等等,亦為社會的支柱一樣,工農兵的生活應該關懷,工農兵的形象應該描繪,其理至顯,誰也不會反對,誰都應該贊成,然則社會百業,何以獨舉工農兵而排其他?何以排列的次序是工農兵而不是農工兵或兵農工?條條大路皆為報國之途,何以獨要突出這三個「階級」?如果說,所謂工農兵,不過是代表大眾的意思,那麼逕用涵蓋面更大的「大眾文學」或「國民文學」好了。

所謂「工農兵文藝」,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政治用心,民國三十一年五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經明確宣佈:「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這是革命戰爭的主力。」當然,毛澤東並沒有放過知識份子,因為他接著又說:「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份子的,他們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地和我們合作的。」從前引的毛語看來,所謂「工農兵文藝」正是配合階級鬥爭的一種文藝:政治才是目的,文藝云云不過是一種手段,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毛澤東分配給知識份子的邊緣任務,是「長期地合作」,「合作」二字用得很妙:如果知識份子起來響應工農兵的「革命」和「工農兵文藝」,當然便是「合作」,否則便是「反革命」。

那麼,該怎麼「合作」法呢?毛澤東也有具體的說明:「文藝界的主要的鬥爭方法之一,是文藝批評。」原來在「工農兵文藝」政策下的所謂文藝批評,乃是一種鬥爭方法,然則鬥爭的目的何在呢?毛澤東也說得很清楚:在於「使不適合廣大群眾鬥爭要求的藝術改變到適合廣大群眾鬥爭要求的藝術。」

在同一篇「講話」裡,毛澤東又說:「那末,馬克思主義就不破壞創作情緒了嗎?要破壞的,它決定地要破壞那些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虛無主義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貴族式的、頹廢的、悲觀的以及其他種種非人民大眾非無產階級的創作情緒,對於無產階級文藝家,這些情緒應不應該破壞呢?我以為是應該的,應該徹底地破壞它們,而在破壞的同時,就可以建設起新東西來。」也就是說,把中國的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徹底破壞之後,就可以建設起「工農兵文藝」了。

以上引證的幾段毛語,說明了所謂「工農兵文藝」是個什麼樣的「新東西」,其中的若干觀點,和近年來國內的某些「文藝批評」,竟似有些暗合之處,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

我國軍人的知識水準,近年來提高了許多,文藝在軍中更遍受重視。文壇上知名的詩人和小說家,不少位出於軍中,各大學更經常邀請這些軍中作家去演講或座談,大學生畢業後,都要入軍中服役,所以柳營與學府之間亦難以區分,如果把後備軍人也算在裡面,則從我服役的那一屆(民國四十一年)起,更不知有多少作家,既然如此,則「兵的文學」又何須再加提倡呢?所謂「工農兵文藝」,至少有三分之一早已盛行於臺灣,但其用意和毛澤東所強調的卻大不相同,民國六十四年第二屆現代詩獎的兩位得獎人,管管出身於軍中,吳晟出身於農民,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然而兩位詩人之所以得獎,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成就,不是因為他們的出身,「階級成分」不是臺灣文藝批評的標準。

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也許會說:「臺灣是開放的社會嘛,什麼東西都可以提倡的。」中共的「憲法」不是載明人民有言論的自由嗎?至少在理論上,中國大陸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然則那些喜歡開放的所謂文藝工作者,何以不去北京提倡「三民主義文學」,「商公教文學」,或是「存在主義文學」呢?北京未聞有「三民主義文學」,臺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臺灣的文化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工農兵文藝」還會在臺北得獎呢,正當我國外遭逆境之際,竟然有人內倡「工農兵文藝」,未免太巧合了,這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強調文藝要寫實,但對於「秧歌」,「尹縣長」,「敢有歌吟動地哀」,「古拉格群島」等所寫之「實」卻似乎視而不睹,對於天安門、四人幫等事件所演之「實」卻似乎避而不談,此時此地,卻興致勃勃地來提倡「工農兵文藝」,這樣的作風,不能令人無疑。

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立刻會嚷起來:「這是戴帽子!」卻忘了這幾年來,他們拋給國內廣大作家的帽子,一共有多少頂了,「奴性」、「清客」、「買辦」、「偽善」、「野狐禪」、「貴公子」、「大騙子」、「優越感」、「劣根性」、「崇洋媚外」、「殖民地文學」……等等大帽子,大概凡「不適合廣大群眾鬥爭要求的藝術」,每位作家都分到了一頂。

說真話的時候已經來到,不見狼而叫「狼來了」,是自擾,見狼而不叫「狼來了」,是膽怯,問題不在帽子,在頭,如果帽子合頭,就不叫「戴帽子」,叫「抓頭」,在大嚷「戴帽子」之前,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還是先檢查檢查自己的頭吧。

六十六年八月於香港。

1977-08-20/聯合報/12/聯合副刊】

 

權衡當年局勢這只不過是一個生在動盪年代的文人針對當年臺灣文藝局勢的一時動氣之言沒想到影響到他一生在臺灣文學史上的被批判最近更有人提「轉型正義來處理有網友質疑是另一種「臺式文革 ? 一位在臺灣文學史確有國際成就的文人需要用意識形態來整肅他嗎 ? 所有在臺灣的文學史都是一步一步存在的一滴淚一滴血走過來的絕對不是用誰對誰錯來論斷的臺灣走過不正常的時代也曾受過不正常的打壓所有自由的文風真義都會是臺灣文學發光發亮的養分不僅要紀念臺灣鄉土文學也要紀念國共戰爭時期的文學走過傷害才懂得甚麼是我們要珍惜的在轉型正義裡需要拋開仇恨尋求真理讓不斷的傷害循環終結由「真愛﹑諒解﹑寬恕﹑放下來建立一種偉大的臺灣文學一味的親日反中只流於意識形態而非真正的正義

20048月余光中在晚年又發表一篇文章來後悔當年的狼來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向歷史自首 —溽暑答客四問題」,部分原文如下:

「在『文革』震駭的壓力下,心情沉重,對一般左傾言論都很敏感。對茫茫九州鄉思愈深,而對現實的恐懼愈強,其間的矛盾可見於我的詩句「患了梅毒依舊是母親」。海外的「左派」讀到此句,只見「梅毒」而不見「母親」,常斥為「反華」。

這就是當年我在香港寫《狼》文的心情,但是不能因此就說,那篇文章應該那樣寫。當時情緒失控,不但措辭粗糙,而且語氣淩厲,不像一個自由主義作家應有的修養。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過當,令人反感,也難怪授人以柄,懷疑是呼應國民黨的什麼整肅運動。

我從未參加過任何政黨,包括國民黨,有時出席某些官方會議,也不過「行禮如儀」。在那時代,大陸的文人難道能不參加各種集會嗎?陳映真先生1987年對四川作協介紹臺灣文壇,曾說我是「官方詩人」;更有人說,我的地位是國民黨捧起來的。這話恐怕經不起分析吧?無論在學府或文壇,我都是靠自己努力的,那麼多的同事、學生、編輯、讀者、聽眾,能容你騙嗎?香港中文大學聘我去任教,一去十年。大陸20所高校請我去講學,20家出版社為我出書。這些,都由得國民黨來安排嗎?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嶽麓書院……犯得著請一位國民黨的官方詩人去講學嗎?《狼》寫得不對,但都是我自己的意氣,自己 發的神經病,不是任何政黨所能支使。

 《狼》文發表以後,引起許多爭議,大多是負面的。許多朋友,例如齊邦媛、張曉風,都曾婉言向我諷諫。晚輩如陳芳明,反應就比較強烈。南京的評論名家陳遼,2000年在《餘光中也是評論大家》一文中,也指出此文的不當。有這麼多愛護我的人都不以為然,我當年被心魔所魅是顯而易見的。」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異鄉奔波和流浪兩岸局勢下,多次與親人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對家鄉的思念讓他臺北廈門街舊居寫下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