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30年多來,這個閩南人用兩口鑄鐵鍋守護著阮厝的“古早味”……
來源 :閩南文化網 | 記者 :土豆 | 時間 :2017-05-25 | 340 瀏覽 : | 分享到:
滿煎糕與左宗棠不得不說的故事兒
說這個閩南人前,先跟大家嘮嘮這份古早味兒

 滿煎糕



由於用煎盤製作

煎盤上的面漿熟後

會漲滿整個煎盤

故稱

“滿煎糕”

(另一說法為此煎糕是“滿清”之食)

 

咸豐五年(1855年)

左宗棠馬尾創建造船廠

為了使士兵吃飽而不擾民

他把放大蔥沾辣椒的鹹煎餅

改成放糖和花生仁的甜煎餅

 

這種Q彈軟糯的甜煎餅

後來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小吃

閩南移民又將其帶到臺灣

傳播到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帶

在臺灣叫"面煎餅"

在馬來西亞叫"曼煎糕"

 

經過歷史變遷

這種糕點在厚度和口味上

都有了一定變化

但延續不變的

是濃厚的古早味

 

西街裴巷

有一家36年的滿煎糕店

康莊滿煎糕



店名“康莊”

取自張帝的歌曲

《我需要安慰》

“我為理想奔向康莊”

 

62歲的張景雄

是這間老店的主人

 

1980

26歲的張景雄

種過田、養過牛

當過煤礦工人

最終還是決定回家鄉

開一間滿煎糕店

 

開店伊始

商販還不被大家接受

社會地位很低

 

既沒背景又沒技術的張景雄

深信

味道是征服大家的唯一王牌

 

給老師傅免費打雜

期待學到一星半點的東西

反復揣摩試驗

只為掌握最佳火候和食物的最佳配比

 

功夫不負苦心人

康莊煎餅店最終得到大家認可

也成為改革開放後

最早的一批有營業執照的店鋪



30年的白圍裙已經泛黃)

 

張景雄的小店

能夠開30多年

有他的“制勝之道”


傳統和健康

老面發酵

全靠自然

沒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劑

由於溫度、濕度等環境差異

發酵時間不穩定

發酵程度全靠張景雄自己判斷

這也是別人無法複製的地方

 

當然

花生、芝麻、冬瓜糖等普通材料

也需要精挑細選



到現在

張景雄使用的仍是

老式的煤爐

他說

“火候均勻很重要,

煤氣溫度比較集中,

雖然方便卻影響味道。”

蜂窩煤上的瓦片

同樣也是為了均勻溫度



兩口
30餘斤重的鑄鐵鍋

幾乎跟小店同齡

這樣的鍋

市場上近乎絕跡



36
年過去了

當年的街區

當年的店鋪

每天路過小店的人

 

都換過一批又一批

顧客也從當年的街坊鄰居

到如今遍及世界各地

 

而張景雄卯足了勁兒

要做出真正原汁原味傳統食品的想法

卻從未改變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30歲的張一龍是張景雄的兒子

今年8月份

他辭去了匹克公司的工作

回家幫忙打理小店

希望能夠接父親衣缽

把滿煎糕店一直開下去

 

 

張景雄是個幸運兒

他的孩子願意辭去工作

安心經營老店學習手藝

 

但是

有更多的閩南古早味

沒有這份幸運

那些上了年紀的古早味傳承人

夜深人靜時依舊輾轉難眠

待百年之後

當人們想起這份味道時

又該去哪裡尋找呢?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